员工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夜班工作,向江苏省昆山市某设备公司提前报备相关病情,不料公司却以其不服从公司安排且违反公司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笔者自2017年起,也尝试通过芭蕾舞剧探索儿童题材,先后为中央芭蕾舞团创作了《九色鹿》和《十二生肖》两部童话芭蕾舞剧。一提芭蕾,很多人往往觉得它是抽象而高冷的艺术——古典的服饰、严谨的身段、高雅的交响乐,似乎与少年儿童的审美趣味有很大距离。但事实并非如此。芭蕾经过五百年的发展与积淀,早已形成一套高度成熟的动作语汇和叙事框架,它既能表现《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与牺牲主题,也能展现《巴黎的火焰》《斯巴达克斯》中的革命激情,还能讲述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的故事。
“最近局势颇可乐观,犯黔的敌人已被顶住,而且节节被我向广西境内驱逐过去,八莫已经攻下来,如果腊戍也能收回的话,那末也许可以提早我们回国的日期,我这样盼望着,并不是单纯为我自己,也为了祖国,缅甸滇路早些通,重兵器就可以运到中国,也就可以打击敌人,收复失地,我们也有用武之地了。”(钱林保1944年12月26日)
这些作品的芭蕾舞剧版本都证明,芭蕾的叙事能力与情感表达具有普适性,不会因观众年龄不同而失效。芭蕾动作的线条和造型契合黄金分割的审美规律,芭蕾舞剧的角色设定通常善恶分明,叙事逻辑清晰明了,这些特征恰好与童话故事的单纯直观相契合。也正因如此,芭蕾与童话在艺术表达上能形成天然契合。在《九色鹿》中,我尝试通过舞蹈展现“诚实守信”的主题,在《十二生肖》中,尝试给孩子传递“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哲理。当这些对孩子来说稍显深奥的道理,通过芭蕾的动作和舞台语言直观呈现时,孩子们不仅能轻松理解剧情,还能在优美的舞姿与音乐中获得情感触动和思想滋养。芭蕾并非遥不可及的“成人艺术”,只要找到与儿童心理的契合点,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故事融入其中,它完全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培育儿童审美的重要载体。孩子们在其中既能感受古典芭蕾的庄重与优雅,又能读懂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正是芭蕾面向儿童创作的独特价值。
因此在不断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应该同步适度推进税制改革,适度降低名义税率,让企业实际税负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并不会由此减少,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人民福祉的提升。如今的雪域高原,教育普及让孩子们走进明亮整洁的教室,双语教育保障了他们传承文化的同时拥抱广阔世界,医疗条件跨越式提升,农牧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屋顶的太阳能板不仅提供电力,更映照出生活的希望。
抵达昆明、等候调配的日子里,钱林保试着写信给高芳仪,竟“喜出望外”地收到了回信,高芳仪在信中表明“希望你沿路给我好新闻”。自此,一封封书信穿越战火硝烟,两颗真心渐渐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