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的《猫神在故宫》。作品以“故宫猫”为主角,讲述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传递爱与陪伴、生命与历史的主题。舞台上,猫与文物展开“对话”,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孩子眼中变得鲜活而亲切。随着剧情推进,孩子们不仅看到了角色的勇敢与成长,也学会了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学到美好品格、建立文化自信。舞美设计将国风服饰、绘本造型与儿童化色彩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真正“活”了起来。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儿童剧的价值不在于浅层娱乐,而在于能否通过艺术手段,帮助孩子理解人性、感受文化。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宋人《七夕乞巧图》卷,描绘宫廷女性在露台设香案、陈瓜果、穿针乞巧的场景。画面中彩楼高扎,侍女捧针线、果盘穿梭,远处银河璀璨,牛女二星隐约可见,将天人相应的宇宙观与世俗仪式巧妙融合。 《乞巧图》中的“磨喝乐”:这种泥偶常被置于乞巧楼中,作为供奉织女的吉祥物,寓意多子多福。仇英《乞巧图》中供桌上的泥偶正是此物,反映了宋代七夕节物与信仰的结合。
喜子是一种红色长腿小蜘蛛,如果它结网在瓜果上,就会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必然乞得灵心巧手,万事如意。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里还记载南朝齐武帝萧赜时曾专门修建一座楼,每到七月七日,宫女们都登上这座城楼来穿针,世人称之为“穿针楼”,可见当时穿针乞巧风俗之盛。
“每投入1元研发,就能带动3元产业链价值增长。”这是荣耀作为深圳国资企业的创新逻辑。截至2025年,荣耀全球研发团队占比超70%,每月专利申请超300项,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达11.5%,累计AI专利超2100项,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1944年6月底,钱林保与一批翻译官抵达昆明,全部转入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自传”记载,外事局是专门管理和调配翻译官而设立的机构,旨在满足与盟军并肩作战时对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翻译官大多从学生、机关职员中征调或考取,全国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主要分配至军队、供应处、招待所及航空基地,极少数则被派往中美合作所等特殊单位。
《小铁环游记》没有刻意设计关于成长的剧本,在这些跨越舒适区的挑战中,父母与孩子共玩共学、互相信任,成长也在自然而然中悄然进行。
“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这一核心价值应对成员的差异性。”邓浩说,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组织不断扩展深化合作领域,逐渐发展为由26个国家组成的“上合组织大家庭”。上合组织倡导互利共赢,而非零和游戏,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树立起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过去条件有限,做出来的巧果偏硬;现在我们改良工艺,调整牛奶、鸡蛋、蔬菜汁的含量和发酵时间,让它入口即化。”烟台福山区鲁艺轩花饽饽负责人林琳琳说,七夕前,店里每天出数十斤巧果,通过网络平台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