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成立由25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27个专家组,分片包市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各地水源调度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积极采取行动,组织人员力量全面开展抗旱。
红色资源的活化,要让历史从“抽象符号”变为“可感实体”。芷江的抗战遗迹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是能触摸、能聆听、能呼吸的历史现场。当多国媒体记者踏上受降堂前的青石板路,指尖划过斑驳的砖墙,耳畔传来当地老人讲述“一纸降书落芷江”的鲜活细节时,宏大的历史叙事便转化为具象的生命体验。这种场景化活化的关键,在于保留历史现场的真实性,通过精心修复遗迹、还原战时场景,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成为可触摸的精神载体。它为国际受众搭建了直观的共情入口,让人们在山川依旧中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从“历史旁观者”转变为“精神见证者”,为跨文化共鸣筑牢根基。
21世纪初,浙江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仍然普遍,文物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指出“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民族和国家,很难说是有真正实力的民族和国家”“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他还强调,“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将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宝贵资源”。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部署了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比如,对于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2002年,习近平同志将西湖作为考察杭州的第一站。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又如,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良渚调研。2003年7月,他在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他还曾两次到跨湖桥遗址调研。2006年4月,他第二次来到跨湖桥遗址考察,指出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跨湖桥文化发扬光大。2006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浙江文物要情》公布了关于距今10000—9000年的浦江县上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问题,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方向。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
为应对挑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前建成投运23项迎峰度夏及成都世运会保供重点工程,夯实电网基础。目前,四川电网全网总装机1.5亿千瓦,水电、新能源、火电等各类电源应发尽发,省外购电能购尽购。同时,四川建立900万千瓦规模的需求侧响应资源池,吸引超4000户用户参与市场化交易;各类新型主体参与用电负荷精准调节,已建成虚拟电厂30座、储能项目295个,可调能力超100万千瓦,有效支撑度夏电力保供。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高质量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搭建更加智慧、安全和有韧性的城市。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更加智能的系统来提升综合治理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基础设施和相应的技术水平来支撑这一体系。智慧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建设治理融合创新的产物,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安全韧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数字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之上,城市的运行才能更加高效和安全有序。这一综合需求将对数字技术及相关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随着交通需求的不断提升和交通工具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需要适应不同场景的传感器来实现信息的感知和融合,也需要面向城市交通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运算,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部署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一系列规模化的需求对我们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更好地引导供给端有针对性的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因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的重要推手,进一步推动以数据和算力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据林光辉介绍,林家先祖清代乾隆年间自福建漳州迁居台湾彰化,继而定居于如今台中雾峰地区,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之一。宅园内的“雾峰林家宫保第”,为林家第五代林文察被清政府追谥为“太子少保”而得名,已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