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城市发展动力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缺乏特色、风格单调,出现“千城一面”、产业同质化等现象。如果都集中在几条赛道上,各地不仅难以施展所长,还会带来资源浪费。应当看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风貌,这是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做到“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才能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推动城市发展动力从过去依赖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特色优势驱动转变,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各展所长,能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并形成城市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面对令人揪心的生存环境,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发出号召:决不能任由风沙摆布!在柯柯牙引水、植树,搞一个绿化工程,用宽幅林带挡住风沙。
夜游锦江的火热,是中国夜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2025年初,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要想改善生态,植树造林也需要薪火相传。”如今已是阿克苏地区林草局林业发展保障中心高级工的艾斯卡尔·依马木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的阿克苏地区,像他家这样代代相传、全家上阵参与荒漠绿化的家庭数不胜数。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在科学划定的规模范围和开发边界内,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治理体系等途径,以集约高效的方式推动经济、环境、社会协调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城市是由大量元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意蕴十分丰富。在经济层面,强调创新驱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制度优化、管理提升等手段,在既有资源约束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层面,强调存量优化,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效益提升,力求通过城市更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等方式,破解职住失衡、资源闲置等问题;在环境层面,注重绿色发展,通过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低碳转型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在治理层面,强调精细治理,更加注重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文化层面,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塑造城市名片、营造特色文化景观等,建设文明城市;等等。
在全国多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由城市更新改造而成的商业新地标。曾经上海的水泥厂现在是西岸梦中心,这里白天是市民的临江“天然会客厅”,晚上化身“水岸剧场”。曾经的湖南长沙油脂厂引入潮玩娱乐、餐饮等多元新兴业态,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年轻群体在此扎根。
谢锋寄语两国青少年,以青春之力,共筑中美交流的崇高事业;以友谊为桥,汇聚民心相通的时代浪潮;以勇毅为帆,共赴中美友好的崭新航程。
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刘佳明回忆起大二那年被培训机构推销金融风险管理师课程的经历,“他们宣传时说这是个‘小证’,比特许金融分析师容易考,我就心动了。”她花费32800元报名了某知名机构的线上“一条龙”服务,费用涵盖培训费、考试费和注册费。她以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捷径”,然而报名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