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惠民保”市场运营人员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精细化定价对年轻人、标准体来说意味着价格更低,更普惠,但对于老年人和带病体这类风险大的群体来说,价格肯定更高。
建立实践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应设立“社会实践成果孵化与转化中心”,构建“筛选—培育—推广”全流程转化机制。在筛选环节,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重点考察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与社会价值,并遴选出具有转化潜力的优秀成果。在培育环节,配备专业导师团队,对入选成果进行深度指导,如帮助完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优化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等。
此前,外卖行业补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行业协会、商家发声,希望停止“0元购”等内卷式补贴促销行为,构建良好行业生态,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良性发展。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或者留住企业,纷纷开展“政策竞赛”,不惜给出差异化的优惠政策,相互攀比优惠政策的力度,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但却引发了资源错配、重复建设和恶性内卷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削弱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企业过度依赖政策优惠,而非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来发展。下一步还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过去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模式,以压缩和降低地方“政策竞赛”的空间和动机。此外,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以及涉企执法也是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套融合了“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志愿服务的积分机制吸引着500余户家庭参与其中。累计发放12000余分,评选出83户“最美清洁家庭”——“你净我追”的清新之风,在小镇巷陌间拂面而来。
朝什么方向转?地方外语院校转型路径的选择并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而是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与使命愿景的重新校准。面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国家外交战略,地方外语院校应从传统语言教育转向更加主动全面服务地方对外开放发展的战略需求,助力地方对外经贸、文旅、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民间外交的发展,进而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如浙江省近年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能级,地方外语院校应自觉主动对接浙江省对外开放需求,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新的发展定位,聚焦浙江重点对外开放的区域与国别,围绕国际传播、跨境电商、国际文旅、涉外法治、区域教育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端实践型涉外人才,助力浙江民间外交乃至中外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
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模块化重构:围绕产业动态与企业用人标准,校企对传统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协同打造“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无缝衔接;二是实训情境化升级:依托真实生产环境与先进技术平台,开展沉浸式实景教学,强化学生实操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从课堂到产业的零距离过渡;三是师资多能化培养:创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机制,共建企业师资培训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采集真实教学案例,将产业经验反哺教学。通过校企联合授课、案例开发及技术攻关,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产业的“全能型”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