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回应称,近年来,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水网建设。
同时,系统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新开工海南昌化江水资源配置、青海柴达木水资源配置一期等一批省级水网骨干工程。新建安徽怀洪新河、广西下六甲、湖南梅山等72处大中型灌区,对19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1亿亩。积极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完成了6.3万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3.4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
成都市照明监管服务中心通过城市照明综合监管平台,运用风雨量监测、水浸监测设备等智能监测照明设施运行情况和道路积水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截至3日20时,该中心会同维护单位共出动人员124人次、车辆53台次,巡查高压设施22台、街道1900余条、感知设备21台、光彩桥梁65座及楼宇50幢,处理照明设施安全隐患28处,临时停用配电柜114台,处理感知设备故障12处。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徐飞虎等首次实现超过200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依托该技术,中电信量子集团参与投资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远距离单光子成像雷达系统、小型化远距离单光子成像雷达系统等产品已经上市应用。“我们和各大科研单位都有深度合作,带着问题、以产业化的视角参与源头创新。”吕品明显感觉到科研成果转化时间大大缩短,“按照老路子可能要10多年才能落地的成果,现在3—5年就成了!”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接续深化。贵州在全国率先实行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率先印发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规程,创新设立省级生态环保基金,率先出台首部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100余部;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成立生态环保检察机构,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上半年,三峡枢纽工程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各项监测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三峡水库干流监测断面水质为优,库岸整体保持安全稳定。(完)
本报北京7月3日电 (记者金歆)3日下午,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基本情况、总体筹备进度及亮点特色。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