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小点到创意美食,从“乞巧”仪式食品到传递爱意的浪漫载体,巧果成为中国传统民俗在当代生命力的缩影。如今,巧果串联起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零售、文旅体验等产业链条,在节日经济升温中释放活力,让七夕的“传统味”与“新消费”形成奇妙共振。(完)
“我觉得这次暑假是我最开心的一次。”11岁的若伊笑着说。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她也最难忘清晨的热气球之旅,“刚上去的时候特别害怕,结果从上面往下看特别特别美,想再去一次。”
随后,记者来到应天大街的一家药店。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新进货的中药饮片,包装上都标明了保质期。”工作人员拿起一包“天麻”展示,外包装袋上除品名、规格、生产日期等常规信息外,还明确印着“保质期36个月”;另一款“陈皮”的包装上,则标注了五年保质期。
“我们将技术延伸到虾稻田,形成了‘早稻+冬虾+早春虾’循环模式,实现一田三收。”李明波说,这既保障了全年优质虾苗供应,也稳定了农户收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的节日习俗丰富起来,乞巧当时已成为七夕的核心习俗,不仅继承了汉代的穿七孔针和“曝衣”,还以瓜果祭牵牛、织女。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说:“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符为应。”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宋人《七夕乞巧图》卷,描绘宫廷女性在露台设香案、陈瓜果、穿针乞巧的场景。画面中彩楼高扎,侍女捧针线、果盘穿梭,远处银河璀璨,牛女二星隐约可见,将天人相应的宇宙观与世俗仪式巧妙融合。 《乞巧图》中的“磨喝乐”:这种泥偶常被置于乞巧楼中,作为供奉织女的吉祥物,寓意多子多福。仇英《乞巧图》中供桌上的泥偶正是此物,反映了宋代七夕节物与信仰的结合。
记者随机咨询了一家店铺的客服,询问所售中药饮片是否有保质期。客服回复称:“没有保质期,这些中药饮片可以存放很久。我们的药材都是近一年内生产的,只要保存得当,中药能放很多年,常温密封、干燥保存就行,不少中药都是越陈越值钱的。”
一纸命令,令人动容。1942年,日寇“扫荡”,又逢大旱,很多百姓以树叶充饥。晋察冀军区为此发布了一道独特的命令——“树叶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必须到15里以外采摘树叶,村庄附近的树叶要留给群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