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亮报道: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信使”。近日,记者采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厂”技术总监张东京了解到,其团队正努力“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治技术即将联手,7月30日在佛山三水南山镇展开实战,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
近年来,珲春着力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智能物流分拨中心,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海关开通进口鲜活水产品通关绿色通道,货物随到随检随放,边检站实施“鲜活产品优先预约通关”“延时闭关”等措施。
参与运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畔的国家网球中心两片红土网球场地的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就稀缺的网球场馆在郑钦文夺冠后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现在根本都约不上。”
常年打球的张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郑钦文夺冠前的这几年,网球运动在大众层面一直是向上走的态势,加入网球运动行列中的人不断增多。”张先生分析,这也许跟网球是隔网运动有关,因此在疫情期间受到欢迎。
为何对珲春如此偏爱?“多方合力、持续发力,跨国交往就像串门走亲戚。”许丽介绍,俄罗斯游客喜欢自由自在的“换城度假”模式。珲春在旅游服务上做足了功课,珲春口岸执行每周7天、每天10小时通关制,商圈的牌匾采用中朝俄三国文字,当地商超、店铺服务人员大多会说简单的俄语,民众也十分热情友好。俄罗斯游客无需导游,就能在珲春自在畅行。
离开之时,满族屯满族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八月巡防队都会定期在这里进行巡防训练,看着不远处马背上的巡边队员们,就能理解“一家农牧户就是一个永不撤防的哨所,一个农牧民就是一个永不退役的哨兵”这句话的含义。
当车队顺着中朝俄三语路标指示驶向珲春市区,阳光将珲春口岸的国门染成金色。伴随着往来更便捷、交流更频繁、贸易更繁荣,三国交界处的珲春,不断谱写出多元文化的瑰丽交响。
携风裹雨的“竹节草”也为申城早高峰交通带来挑战。受到台风影响,上海市全市高速公路限速60公里/小时。30日7时起,上海市内轮渡全线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