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关键。当下,科技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速度改写学科专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量子信息、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形态的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有了扎实的地质数据支撑,“金边工程”分三期稳步推进。2022年首期投产时,113口井顺利落地,4.66万吨产能如期释放;二期建设中,项目团队大胆创新,采用大平台建产模式,在相同区域内多钻14口井,不仅节省了用地成本,还多产油2.6万吨。如今三期刚刚投产,平均单井日产油1.2吨,为老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新支撑。
当“选手”成为“买手”,当“看客”成为“游客”,“跟着赛事去旅行”便水到渠成,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要持续释放体育赛事的消费带动效应,就必须顺势而为,打通制约文体旅融合的堵点、痛点,在延伸产业链、提升服务体验上下功夫,真正实现“赛后留人”和“赛后留客”,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活力。
9日,在中国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福建中医药大学台湾教师高嘉骏正在屏山校区的课堂上讲课。“人生就两件事,教书和看病。”课后,向记者讲述自己“登陆”追梦的故事时,高嘉骏如是说道。
总台央视记者 张歆:在今年投洽会上,一场知名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的专题活动吸引了大量与会嘉宾的目光。无论是民营企业乘风出海,还是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共享市场机遇”成了这里的最强音。
随着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的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更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必将加速涌现,高等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将进一步彰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人才根基。
“一带一路”税务学院·澳门课程导师、葡萄牙天主教大学客座教授Bruno da Silva说:“每次来横琴都有新的收获,我们的学员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横琴校区的设立能帮助我们的学员开阔眼界、学习了解中国税收征管经验,共同提升税收征管能力水平。”
近日,在新西兰,举行了新西兰侨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合唱。16岁华裔青少年李牧芸的外婆便是参赛选手之一,她经常听到外婆的歌声。李牧芸说:“这些经典歌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一代代华人中传唱。听到歌声,我觉得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的国家,实在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