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贸易额从最初24亿美元发展到7858亿美元,您认为哪些合作成果最值得铭记?推动这一巨大跨越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未来将如何发力,促进中欧贸易深化?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良性循环,让经济的根基深植于更具协同效应的产业生态之中,这正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浪、保持内生动力的关键
政府要不断推动完善规则与加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具体来看,一是要筑牢公平竞争底线,全面清理地方保护主义与行业壁垒,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各类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二是强化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侵权违法成本,建立跨区域快速维权机制。三是提升监管与服务效能。利用大数据监测行业竞争动态,对“恶意低价倾销”“重复建设”等苗头及时预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以精准治理化解无序竞争。
浙江队的特级大师唐思楠首轮告负,赛后她说,感觉与男棋手差距不是很大。通过这次比赛,一方面能够拓宽视野和思路,另一方面也能积累大赛经验。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陈凯伦介绍,当时日军强令拆走船只上的发动机,护送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的船只能依靠风帆作动力,“护送他们转移需要瞅准时机”。例如,1942年1月,李少石、廖梦醒夫妇(他们曾在抗战期间分别担任周恩来和宋庆龄的秘书)就在长洲岸边的一家香厂隐蔽潜伏了20多天,“最后由我大伯靠手划的小船把他们护送至澳门。”
大会期间,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并向吉布提、蒙古国两国代表捐赠“MAZU—Urban”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
而在对华问题上,政界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更强调政治与安全维度,表达方式较强硬;而商界更注重稳定、理性和长远发展,倾向于用市场的逻辑解决问题。尤其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企业更渴望明确、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而不是政策层面的频繁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