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中乌是友好近邻和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中方支持乌方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愿同乌方一道加快发展战略对接,扎实推进中吉乌铁路项目建设,在联合科研、绿色能源、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人工智能、减贫等领域加强合作,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地方交流。双方要用好中乌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合力打击“三股势力”,共同应对安全风险挑战。
9月1日,上合大家庭聚首天津,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先后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两场会议上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在下午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米哈伊尔·格洛夫宁表示,中国正积极引领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领域的协作。“本次峰会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各方有望进一步深化经济往来,加强多边协作,推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促进实体经济对接。上合框架下的多项务实合作举措,有望为各方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城市发展理念决定着城市发展成效。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过去一段时间,有的地方城市工作存在“重物轻人”倾向,比如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难,群众生活不方便。应当看到,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人是主角、是核心,关键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不能“见物不见人”,而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意味着城市公共投资要从物质形态转向聚焦服务形态和福利形态,更加注重“投资于人”。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民生福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倡导‘上海精神’,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展现出一种新的国家间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各国间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对那些致力于为本国人民谋求最大发展福祉的国家来说,‘上海精神’必然会引起巨大共鸣。”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记者罗曼·齐斯金认为,“上海精神”与各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是指引不同国家友好相处的一种建设性方式。
除了国际航线网络的短板,乌鲁木齐也缺乏国际顶级航司入驻。国泰航空凭借座舱、餐食、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建立起国际品牌形象,常年与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这样的顶级航司保持同一水准。通过国泰开航,乌鲁木齐有望在国际市场引起更多关注。
2021年长护险在开封试点,刘明辉成了第一批持证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专家。政策推行初期,许多家庭对“失能评估”充满疑虑:“填个表有什么用?”直到评估结果实实在在地换来了每月数千元的护理补贴,大家才明白,这张表格背后,是政策的温度和生活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