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面,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河湖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才能维系自身的生态系统健康,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流量、生态水量。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人与河湖“争水”现象。今年6月,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了《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全面开展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的确定,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形成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同时,将生态流量下泄情况纳入取水许可监管,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此外,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并集聚众多自贸试验区,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高地”。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围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这些探索实践,不仅有效降低了区域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包括技术协调成本、信息沟通成本及合规成本等,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创新要素和服务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全球交换,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将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地区对外贸易繁荣发展。
以西安咸阳机场为例,扩建后拥有4座航站楼,航站楼面积高居国内前5。但西安咸阳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排在全国第11位,西安去年GDP仅排在全国第21位。
兰州和乌鲁木齐之前都只有一条跑道,因起降架次多,乌鲁木齐一直是国内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之一。扩建后可以极大缓解这几座机场的现有压力。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内地一位衷姓女士称,6月8日,弟弟接到杂志封面拍摄邀请,从广州飞往泰国,13日曾告知被骗至缅甸,但未透露具体位置,随后失联。衷女士已向广州、曼谷两地警方报警,并已立案。
另外,近些年受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有更大的动力加强征管,查漏补缺,依法依规征收该征收的税费。当然,税务部门也要同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守不收“过头税费”红线。
再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骨干输排水通道,另一方面是重大调蓄结点。在骨干输排水通道方面,2022年以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一期、引汉济渭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增年调水量124.8亿立方米;新开工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年调水量142.3亿立方米。在重大调蓄结点方面,西江大藤峡、新疆大石门等24座大型水库建成运用,新增供水能力34.6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26.6亿立方米。另外,新开工黄河古贤等31项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49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36.7亿立方米。
城市群产业共融、协同创新,是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韧性强劲的动力之一。过去40多年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发展活力。而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城市参与全球竞争至少是以区域而非以单个城市为单位。城市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同一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之间,通过形成互补的专业化分工网络,能够促进产业链上的技术信息流动和协作创新,还能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正是如此,既鼓励有效的市场竞争,更注重防止重复布局,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长板”产业,进而形成了区域专业化分工网络,促进一体化产业布局,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