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这一天为什么要往江里投粽子?”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小太阳三语学校,华文教师尹铁娥在端午节前的课堂上,为孩子们深入讲解节日的由来,并将自己家人在中国观看龙舟赛的照片放进PPT,三年级的学生们看到后很兴奋,不停发问。
除了传统旅游出行,以休闲放松为主的户外游和露营也越来越受欢迎。深圳、昆明、南宁、杭州、惠州是大数据分析总结出的最受喜爱露营的城市。
最后是天学与建极的关系问题。我认为魏晋以降天学演变的一个持续倾向是天极隐微化,相应永恒运动的尺度不断拉长,直至变为两万六千年的岁差循环(周期如此长,已没有直接“闻见”的可能,因此也可以说是隐微化)。天极隐微化,会不会导致不能建极?这是个争议问题。如魏源就认为如果天极不能像日、月一样抬头就看到,那么谈“仰则观象于天”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也存在相反的理解,认为隐微化的天极,正是理学“危微之理”的宇宙对应。
曾文莉认为,在职业选手商业价值充分释放后,其成功效应才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从事网球运动,而这是中国网球经济发展的根基。
央视网消息: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全国少工委组织开展“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连日来,各地通过举行入队仪式、寻访参观等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发展。
据初步统计,2025年高考招生中,“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人数已超2万人。不仅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高校专业布点也进行了优化调整。
下一代儒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强调中西差异而非一体,不再视西方为典范,而是要以自身文明衡量近代世界,构想某种“翻转”西方的新世界秩序。既然自视为近代世界的“外人”,也就把西方宇宙论与天学视为“他们”而非“我们”的进展,这种疏离心态,有助于激活中国思想内部(如二程一系理学)视天地万物为不重要的“迹”的思想倾向,再加上西学内部本有以宇宙与世界为异己的思想倾向(现代后续如各种存在主义思潮),共同促成了新儒学“转向内在”,以科学为异己性力量,在思考“生生”问题时必须被排斥。
类似的情况早已见于南宋时期。南宋臣事于金(后又贬称侄),无论如何不能再以天下共主自居,当时攘夷论高涨,但反过来,部分士人思考夷夏问题也更开阔。如北宋地图标示南北山河两戒,因为幽云十六州在辽人手中,就小气地把它画在北戒外,不视为华夏。南宋时期,整个中原都沦陷了,总不能把北戒山河画在秦岭-淮河一线,索性就把幽云十六州重新画回北戒内。更典型的例子是朱熹,他思考天下秩序时比北宋乃至汉唐人更为自由,如称太行是天下之脊,河东是华夏世界中心,而这些地方当时都在金人控制下。他甚至认为鸭绿江和黄河、长江并列,是天下的三大水,虏人(指金人)就是从那里兴起的,俨然把金和宋都当作华夏世界的一部分。相较南宋,晚清时期天下秩序崩解得更彻底,思考理想天下的空间也就更大。如廖平、康有为等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构想,其内容尺度相当大,不可能见于晚清以前。这肯定不是因为前人思力不足,而是古今之变没有到这种程度,或许也是某种“国家不幸诗家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