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站,我站在“壮士广场”的雕塑群中。毛泽东、蒋中正、张学良、杨虎城......曾经立场各异的人物并肩而立。夕阳为这些铜像镀上金边,他们仿佛超越了历史的分歧,共同凝视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疯装”,是乡城藏族女性特有的传统礼服,融合了汉、纳西、藏等多民族服饰文化元素,风格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鲜明的色彩对比。“疯装”于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乡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乡宁当地,每到中秋节前,千家万户烤制月饼曾是一道风景。在代代相传中,这项技艺混合着气候物产、风土人情,沉淀成乡宁人的“舌尖记忆”。
走进四川成都青羊区苏坡街道的清源社区,就像来到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公园。居民们有的品茶聊天,有的在参观闲谈,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来这里拜师学艺,感受社区里的文化氛围。
古树名木是乡城生态与文化的瑰宝。在不远处的洞松乡卡心村,一棵1200年树龄的侧柏苍劲挺拔,它成为村民口中的“守卫者”。“这棵侧柏已入选四川一级古树名录,同村还有两棵500年以上的侧柏,它们就像村里的‘活历史书’。”驻村干部文艺指着树干旁的保护牌说,除了树种、树龄等数据,还记录着古树与村落相伴的民间传说,让更多人读懂当地村落与自然的深厚联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新时代新征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就要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工作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扎实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川军抗战馆内,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令人肃然起敬。墙上镌刻的“川军30万,壮丁300万”的数字,仅仅是抗战序幕拉开时的统计。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更多数字浮现出来:全民族抗战期间,出川将士达350多万,64万余人伤亡,这个数字占全国军队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我站在这面数字墙前,久久不能移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这些数字不仅属于川军,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们中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但更多的是农民、工人、学生。在民族存亡面前,所有的政治分歧都让位于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这面数字墙,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深刻、最悲壮的注脚。
现于海南师范大学从事计算机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的比拉尔·阿纳斯(BILAL ANAS)博士,在活动中分享他在琼工作和生活体验。他表示,海南不仅为其科研事业提供优渥土壤,更在办理居留许可、对接租房事宜等方面提供高效贴心服务,加上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其坚定长期扎根海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