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清河、传媒大学、北苑路北等16座车站的站台候车区及换乘通道已加装空调和电风扇,有效改善候车体验。各站点密切关注客流与温度变化,动态调整车厢温度设定,并在站台、换乘通道、闸机、电扶梯等关键点位加强客流疏导。站内均备有防暑降温用品,发现中暑乘客将立即救治;空调设备故障或温度异常情况将得到及时处置。消防安全方面,同步强化用电、动火管理及保护区防火检查。
依据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的多维目标要求,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一是以新思维破局,培育具备现代农业运营能力的农创型人才。瞄准“农创+”融合业态,整合企业孵化中心、电商运营平台、创新创业导师等资源,通过商业模式自我建构、实战项目操盘训练、市场风险管控模拟等方式,聚焦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现代化农商管理能力。二是以新知识筑基,培育具备原始创新力的现代农业技术型人才。围绕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病虫防疫等“卡脖子”技术,整合高校优势学科、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农业龙头企业资源,通过拔尖人才选拔、交叉学科赋能、专项科研支撑等方式,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先进技术研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创新能力。三是以新技能提质,培育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生产管理型人才。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目标,整合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科技小院等资源,通过生产模拟、市场调研、实习实训等方式,聚焦智慧农场、数字乡村、农机操作、生产管理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的新技术推广能力。四是以新发展理念塑品,培育具备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服务型人才。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指引,对接“双碳”战略、三治协同要求与“兴农强农惠农”使命,整合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基层两委、农耕文化等资源,通过生态农业改造、田野思政课堂、榜样示范引领等方式,聚焦国策农情、绿色农业、生态修复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三农”责任意识。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国家队”意识,努力以优秀作品向着艺术“高峰”不断攀登。
“果园到这里只需20多分钟,所以不需要冷藏车。荔枝最怕忽冷忽热,要让它逐级预冷。”在小蜂嗡嗡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吴玉婷的指挥下,员工手脚麻利地将荔枝卸下,拉进作业车间。挑开塑料门帘走进去,浑身一阵凉爽,墙上的温度计显示:“18℃”。
更让农牧民心动的,是“划地到村、确权到户、受益到人”的土地政策。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今年承包了380亩沙地。“我种植了玫瑰花和桃树,准备再套种耐旱的中药材。管护得好,三年后每亩沙地就能给我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沙窝窝,真能变金窝窝!”他说。
《红色甲工之省港风暴》的主线正是围绕“甲工”学子刘尔崧展开,借由“甲工”学生在百年前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个体”及“群像”,弘扬“红色甲工”精神,记录这些站在“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斗争前列的时代先驱。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民经济调整,高空台二期工程一度放缓。在此不利局面下,时任整机试验室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发出铮铮誓言:“如果搞不出高空台,我就永远不离开山沟,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他组建“设备安装收尾队”,完成20套大型设备工艺调试,开展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硬是把缓建期变成学习期、研究期。
“兼相爱,交相利”表达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国-中亚进一步合作的期待与愿景,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大国风范、交往之道。从人类文明交往规律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独善其身,各个国家间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应然要求。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正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古老智慧跨越时空的生动写照。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相互支持,在经济发展中的互惠互利,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坚持的公正立场,也为世界文明交往树立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正的合作始于心灵的共鸣,成于互利的交融。中国与中亚的故事证明,唯有超越狭隘的地缘博弈,以“兼相爱”增进信任,以“交相利”夯实合作,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