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今年,“非洲输华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获海关总署备案,在湖南自贸试验区施行。这项举措,针对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有进口意向、但未获中国准入的非洲国家食品提前进行风险评估。这有望进一步缩减非洲农食产品进入中国时间,畅通其“绿色通道”。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还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坦桑尼亚等12个非洲国家的节点城市和港口布局相关基础设施,以源头直采的方式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
“我国商业航天当下正处于产业化高速推进阶段。”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民营火箭企业在液体发动机技术上实现重要突破,卫星批量化生产体系也初具雏形,多地积极布局火箭总装基地,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政策层面,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商业航天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国家航天局强化质量监管,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
相较于传统化学的弊端,“以蚊治蚊”技术优势显著:技术高效、生物安全风险极低、绿色无污染。“最大特色在于精准靶向。”龚君淘强调,“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者,我们的‘绝育雄蚊’仅攻击同种蚊,不伤及其他昆虫和天敌,能有效维护生态平衡。”
从国际看,外部冲击压力加大要求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底气”。5月,联合国发布《2025年全球经济形势与前景年中更新》指出,自2025年1月预测以来,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关税上调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供应链造成压力,推高生产成本,导致企业投资放缓,波及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聚焦重点难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向纵深发展,深入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降低对外循环的依赖,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提高有效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也为不确定的全球化注入确定性。
建立需求对接机制。高校需主动构建“双向互动”的需求对接机制,推动实践内容与地方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一方面,建立常态化需求摸排机制,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联络岗位,定期收集地方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实践需求清单”。另一方面,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对需求清单进行筛选与整合,将地方需求转化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避免实践内容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此外,应建立“需求—项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后的效果评估与地方反馈,动态调整实践内容,形成需求对接的持续优化循环,确保实践教育始终服务于地方发展实际。
沟渠修复、产业路贯通、蓄水池兴建……以工代赈项目以大地为纸,用工笔描绘基础设施蓝图,200余村民在修筑家园的同时,也夯实了增收的基石。
茅石镇以“两建一提升”为笔,重新勾勒乡村肌理:昔日粗朴的农家院落,经建设美丽庭院、宜居村落与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化身为推窗见绿、移步闻香的避暑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