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亚洲仍是主要客源地,美洲、欧洲等市场也稳步拓展。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前10大客源国的游客合计占外国游客的七成以上,客源版图仍在不断拓展。(完)
平台资源“硬核升级”。学院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均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拥有“机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面向产业需求,新建冶金装备智能制造中试基地。
吸引青年人才集聚,这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城的关键。庄青松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临港“招人引智”的成效:2024年全年,新片区人才引进、落户超4.3万人,增长36.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近些年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举措,中国推出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不少是长期执行的制度性政策。比如为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基本税率从17%降至13%;个人所得税也通过扩大税率级距、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提高起征点,实际降低了税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等。
体验投壶、制作荔枝香、学习荔枝知识、了解状元文化……孩子们有娱有学,不亦乐乎。“北大村环境优美,这里与我们荔林水乡的文化很契合,硬件配套也很成熟,孩子们很开心、也很有收获。”戴曙说。
全力支持港澳拼经济、谋发展。因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引领港澳工商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重要回信精神,深刻认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和发展大势,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增强信心底气,积极应对变化挑战,为港澳经济转型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当表率、勇争先。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