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好了,就要延伸打造有吸引力的特色化课程,强化学生和企业的‘用户黏性’。当然,也不能只在传统课堂上打转转,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等新技术,营造贴近真实职业场景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唐智彬说。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302.0万人,比上年增加53.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937.4万人。
2023年,盼盼食品对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把食品加工从传统的粗放式同步向精细、标准和自动化升级。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超10%,“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苏超”“村超”火爆出圈,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增添新动力。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资深网球爱好者张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原来就不好预约的网球场,在郑钦文夺冠后,更不好约了。”他说:“我经常打球的球馆最早预约时间是提前一周的早上七点,但是现在到点就秒没,手一慢就显示预约完毕。”
2005年3月,拜城县人民检察院6名女检察官在农村帮扶时发现,部分儿童因家庭困难、变故等原因,性格敏感脆弱,甚至出现旷课、停学现象。为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检察官妈妈”志愿服务团队正式成立。
以“科创协同”激活创造动能,提升“大思政课”的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始于真实问题场景中的项目实践,项目式实践是科创转化的重要载体。一是项目式实践孕育创新精神。学生直面“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转型痛点等国家急需领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创新潜能。这种“真刀真枪”的攻坚过程,使“科技自立自强”从政策宣导转化为切身体悟,深刻内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自觉。二是项目式实践涵养协同能力。复杂科创项目往往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甚至校企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多学科团队融合,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理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意义,有效涵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共同体意识。三是项目式实践淬炼核心素养。在应对技术迭代、市场验证、伦理风险等真实挑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核心创新能力,更磨砺了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风险意识、批判性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在创新实践中锤炼的综合素养,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特质。
在浙江杭州某商场内,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快闪店里挤满了顾客。从销售数据来看,浪浪山小妖怪系列玩偶上线3天销量破万,补货5次仍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