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的风刚掠过檐角,暑气还恋着枝头不肯走,却已有清冽的秋意悄悄漫进窗棂。夏秋之交,大自然开始了一场奇妙的转换,而隐匿在碧波之中的水宫仙子——莲,在立秋时节为我们的健康送上诸多关怀。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南多年跟踪研究我国职业本科发展进程。他告诉记者,我国职业本科发展速度喜人,目前已覆盖28个省区市,初步形成了“东西联动、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规模扩容,必然带来招生数量猛增,招生规模自2020年试点以来持续攀升,2024年招生近11万人,比2023年增长约21.9%,是2020年刚开始试点时的8.5倍。在校生已超过40万人。”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张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在随后打响的同古保卫战中,200师历经12天苦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4000余人,俘敌400多人,打出了国威。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经销商也在不断探寻业务的转型方向。”郎学红表示,目前经销商也在积极尝试。例如拓展售后业务,在维修保养等售后业务基础上,经销商开始尝试开展洗美业务,来增加消费者触达。此外,经销商也开始寻求进一步价值链的延伸,扩大服务生态,例如开展改装业务、租赁业务等。
连日来,河南多地持续高温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引发关注。目前河南情况如何?当地采取了哪些抗旱措施?国家对抗旱又有何举措?一文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