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困难,艰苦奋斗。80年前打跑敌人是这样,现在实现振兴,还得这样。”陈恩炎老人的朴素话语,让我们更加懂得,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历史凝结成的宝贵财富,更是打开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红色密码。
亮一张球赛门票可以享受购物和住店折扣,凭一张火车票能畅游多个景点,看一项展览就有了餐饮和停车优惠……这个夏天,“苏超”等体育赛事的爆火,让更多人注意到悄然兴起的票根经济。
连日来,不少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来小北路小石街观摩“小石集”的工地。同样住在越秀区的居民梁先生听闻该“原拆原建”项目的“威水”慕名前来,“专程来了解一下,看看我们那里能不能借鉴推动一下”。
21世纪初,浙江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仍然普遍,文物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指出“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民族和国家,很难说是有真正实力的民族和国家”“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他还强调,“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将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宝贵资源”。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部署了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比如,对于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2002年,习近平同志将西湖作为考察杭州的第一站。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又如,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良渚调研。2003年7月,他在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他还曾两次到跨湖桥遗址调研。2006年4月,他第二次来到跨湖桥遗址考察,指出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跨湖桥文化发扬光大。2006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浙江文物要情》公布了关于距今10000—9000年的浦江县上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问题,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方向。
“浙BA”杭州东部赛场外,临平夏夜集市别样精彩。102个星光点缀的展位犹如璀璨星河,地方风物、运动潮品、特色美食与创意文创在此交汇碰撞。“好看、好吃、好玩!”从杭州滨江区赶来的黄平连用三个“好”字盛赞这意外之喜,“原以为只是场普通球赛,没想到竟邂逅这样一场城市嘉年华,下次一定要早早来细细品味!”一张张票根如同纽带般,把分散的餐饮、商业、文旅场景串连成线。
如何开足开好微专业?一方面,应以产业需求锚定课程内核,力避“新瓶装旧酒”。微专业设置唯有与企业深度合作,让课程内容紧跟技术迭代与岗位能力图谱,方能产生实效。另一方面,应尝试用“学分银行”打通成长路径,将灵活学分转换机制与权威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嵌入其中,将微专业学习成果转化为标准化能力单元,支持微专业学分累积和跨校、跨省通兑。
在龙头带动下,来凤开发出原茶、保健品、日化品等7大类238个产品,注册藤茶商标86个,综合产值22.53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产业集群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