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围绕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全流程学科群:聚焦生物学和药学对应产业上游(细胞药设计构建),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检验技术对应产业中下游(细胞药规模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应产业下游(细胞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三大板块协同发力,形成贯穿“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体系;二是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深度契合。创新构建“初阶基础通用-中阶分立交叉-高阶特色自选”三阶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行业岗位需求无缝衔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融合。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将产业技术标准、生产流程及创新项目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动态跟踪行业技术变革,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以企业真实项目、产品研发案例作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项目驱动、实景演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产业适应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扫帚、铁锹是他们的武器,沟渠深处、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是他们的战场。三个月的“攻坚”,换来一条旧貌换新颜的沟渠。“这块硬骨头,总算啃下来了!”一位队员抹去额头的汗水,望着焕然一新的成果,疲惫中带着自豪。
徐州医科大学深耕细胞治疗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核心技术串联产业链上下游要素,成为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聚能器”。学校通过深度对接政府产业园区、联动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组建细胞治疗医疗创新联盟等战略举措,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与合作主体双向驱动,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精心构建出适配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精准施策、破立并举中提供了校地合作共赢的样本,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零关税政策大幅降低了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为非洲出口规模扩大、品类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告诉本报记者。去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零关税政策自启动至今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仅看咖啡这一品类,今年一季度,中国自非洲咖啡进口同比增长就达到了70.4%,可可豆进口同比增长56.8%。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自2021年中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已助力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提高了约4%。
2015年,付忠华首创“玉锔”技艺,将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等特色玉石作为锔补材料,结合器皿色彩与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雕琢,在保障实用功能的同时,增加其艺术性。此外,将青铜文化融入锔瓷文化,让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他的多件作品在比赛中获奖;作品《残贴》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奶制品占据蒙古族传统美食的“半壁江山”,2014年,奶制品制作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奶制品行业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加入机械化生产,确保了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能提高产量;当地企业还在奶制品口味和种类上持续创新,拓宽销售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品尝并且爱上这一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