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知识分子确实要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和语言。今天是多模态的时代,刚刚许老师说到播客、视频,包括文字也变成了微博,视频还有短视频,很多人对这个会有批判。我一开始也是批判,许老师纠正我,它在传播上肯定是有其优势,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渠道早已不同。过去学习就是把一本书背下来,不整体也得整体。今天谁还会用背六经的方式?如今学生更关注“知识点”。他们不再追求系统掌握,而是先谈“点”,再谈“面”。许老师这本书里面绝对是一个网,它有线,有很多故事,还有很多的点,这个点和线、面、网怎么结合?新媒体当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东西,比如经济学家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你的兴趣。
埃及卫生部长加法尔宣布马特鲁医院进入最高级别紧急状态,30辆救护车赶赴现场参与紧急救援。国家铁路局已派遣技术人员和设备前往事故现场清除废墟,以尽快恢复交通。
“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习近平同志曾回忆在梁家河的山沟沟里读书时,所得到的那种强烈感受。
最后回答你刚刚的问题,关于狐狸与刺猬,这是英国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提出的,他借用古希腊一个寓言:“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狐狸是发散性的思想家,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体系;刺猬只认自己那点知识,却建构了一套体系。在我看来,学院专业领域大部分都是刺猬。很多一流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问极高,可如果问他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他可能会非常无知,连常识都不知道。这就是刺猬。狐狸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谈。从长期的公共空间来看,也许更需要狐狸型的学者,因为他有多知,更适应公共空间的知识系统,可能没那么专业,但比较大众。
春天,山西的田野、古建是人们亲近自然、畅读历史的好去处。今年5月,晋城高平马拉松赛鸣枪开跑,来自国内外约1.2万名跑步爱好者一展身手。赛事以“寻根炎帝故里,畅跑古建长廊”为主题,赛程途经炎帝陵等历史遗迹,参赛者在奔跑的同时,还能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以色列时报》30日援引一名匿名以色列官员的消息称,随着以军扩大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以方计划在未来几天停止向加沙城空投物资,并减少进入加沙地带北部的救援卡车数量。
“我们不仅仅是从业者,也是生命教育者。”说这话的时候,95后年轻人王英豪刚刚与同事们为一只死亡的宠物擦拭完身体不久。按照大学时的职业规划,王英豪毕业后本该拿着纸笔,从事家具产品设计工作。不过,养过猫的他看到关于宠物殡葬的新闻后,决定转行成为一名宠物殡葬师。
程衍樑:您书里花了很多篇幅回溯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人物,虽然他们不生活在今天互联网网红的时代,但是代际之间的变化,其实和今天很多事情背后的线条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