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发展“含绿量”,带来产业“含金量”。截至目前,重庆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此外,重庆以绿色金融赋能绿色制造主体培育,形成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330余款。
这份对自然的珍视,早已融入乡城全域生态保护的脉络。据2024年乡城县政府工作报告,当地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完成森林抚育2万亩、义务植树5万株,打造15公里生态景观廊道,501.73万亩公益林与天然林得到精细化管护,草原禁牧与草畜平衡覆盖128.1万亩。如今,乡城空气、水、土壤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7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生态“颜值”与村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现代化厂区内,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厂房屋顶上,铺着一片“蓝海”——总面积超40万平方米的15万余片光伏组件,为企业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电。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冠军、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鲍芳涛随团观摩比赛之余,还在现场砌筑一堵墙,墙体中嵌筑“工匠”二字,意欲让更多人了解砌筑不是简单的“搬砖”,而是有着严谨工序的传统技艺。
这次商务部等九部门出台的新举措中明确提到,要促进设施、业态、服务、管理升级,推动便民生活圈与15分钟健身圈、娱乐文化圈等圈圈相融,相邻社区的便民生活圈之间环环相扣。对此,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实践。
在三峡库区腹地的忠县,建在长江边的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个“环保胃”:通过资源化处置项目,“吃掉”生活和厨余垃圾,替代生产所需燃料,年节约标煤4.2万吨。建设生态林、超低排放改造、厂区全封闭管理,3000多只鹭鸟选择在此栖息。白鹭蹁跹在高耸的窑炉间,为“一江碧水向东流”写下生动注脚。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劝和促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为此,中国和巴西最近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近些年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举措,中国推出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不少是长期执行的制度性政策。比如为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基本税率从17%降至13%;个人所得税也通过扩大税率级距、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提高起征点,实际降低了税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