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陈政高同志多位亲友处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陈政高同志,因病于2024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有时候维护和平比打一场胜仗更难。”飞虎队指挥官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将军外孙女嘉兰惠(Nell Calloway)说,外祖父曾在亲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这样感叹。
程衍樑:您在书当中做了很有意思的对比,也是今天很多公众号讨论的:北京和上海。魔都和帝都的知识分子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您认为上海代表一元化的知识分子叙事,北京是一种二元化的,这个跟我们讲一讲。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格拉西莫夫还总结了春夏季军事行动的成果,并明确了未来的任务。俄罗斯国防部引用格拉西莫夫的话强调指出:“今天,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俄军手中。”
未来的教育会是怎么样的?未来的大学是什么样?未来的老师和学生怎么样?未来我们怎么做老师,怎么做学生?我觉得学生要更重视一点过程。老师还要坚守过程,但这个过程要重新反思一下。你如果在课上像原来那样照本宣科、长篇大论,那学生肯定不买账。你课上一定要有亮点,你要照顾到他们关注的“点”,还要考虑他们的情绪价值。
严锋:但他们完全不顾忌这个东西,知识分子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反思意识,我觉得在任何时代这都是需要的。但是如今反思在网上甚至成为一个负面词,一直有人说我是个“反思怪”,我以此为豪,我就是“反思怪”。
严锋:我们真的需要思想史、知识史,而非光是一个零散的点或者就是一个当下,这就是历史的意义。刚刚讲到现代文学的例子,过去的许多大师是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我们掰手指数一数,鲁迅、巴金、叶圣陶、郭沫若,他们几乎都做过出版、编过杂志,带着巨大的热情。这其实就是当年的新媒体,相当于今天的小红书、微博或B站。他们并不光是自己研究、写作,他们的读者意识、受众意识、媒介意识是非常强的。
伴随另外一个现象,我称之为“返祖现象”。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反而更尊敬的是民国时期过来的老先生。你说的贾植芳先生是祖父一代,不是父亲这一代。父亲这一代是1949年到1966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是很教条的。民国教育培养的是祖父那一代。祖父对第三代很宠,他不形成直接的压迫关系,又比较慈爱,所以有了返祖现象。我读大学时,对当时几个从民国过来的老先生非常崇拜。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有一位老先生叫徐怀启,他是中国研究基督教的顶尖学者。这位老先生当时80多岁了,给我们讲基督教历史,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拉丁文,我们看不懂,但是内心非常敬畏。父亲这一代老师来上课,有同学可能听到一半一个箭步到台上说“老师这个不对”,然后就开始辩论。这种“世仇”是蛮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