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从承载3000年文明回响的甲骨文,到凝结中医药智慧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再到苏州丝绸产业百年发展的技术图谱……这些文献遗产如同一根根丝线,将华夏历史串联成绵延不绝的文明长卷,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启迪。
河南洛阳专门推出了《洛书寻迹手册》,不仅游客可以按图索骥打卡盖章,而且里面足足有50多张餐饮、住宿、潮玩等专享券,各种优惠加起来超过千元……各种票根在各地玩出新花样,既是消费者的“省钱大法”,又带动了一波“票根经济”。
文献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记忆底片”,也蕴含着人类对艺术、信仰与和平的永恒追求。如今,它们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传承的“世界记忆”,这是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认可,更是世界对东方智慧与历史价值的致敬。
他还分享了他在本届数字农业创新训练营的收获与感受:“据我观察,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分享农业技术与资源,尤其是进行农业数据收集与共享。”
5.关爱特殊群体。实施“光明未来计划”,支持出版一批盲文版、大字版经典图书,建设视障学生音频阅读资源库,保障视障儿童平等的阅读权益。实施“乡村学校图书馆振兴计划”,支持1万个乡村学校图书馆,同步服务乡村阅读,优化内容供给,完善阅读设施。
地震发生后,为确保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值班人员按照应急抢险预案,第一时间扣停在途列车,紧急封锁受地震影响的相关区段线路。及时组织相关设备管理单位采取添乘轨道车、步行巡视检查等方式做好线路设备设施检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全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然降临。边检员们在零下30℃的严寒中,逐一核验出入境人员信息,帮助旅客搬运行李、疏导车辆,确保“零差错、零延误”,用行动守护国门的尊严与荣誉。
真实最具有说服力。随州曾侯乙编钟,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完整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智慧,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少林寺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以近500通碑碣串联起中国佛教史、政治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郑和下西洋时所立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则镌刻着600多年前中国宝船前往海外的交流交往故事,记载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