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罗马,每到周末和假期,父母都要求我们去学习中文。家里人说,不管身在何方,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来自学校7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的陈诺用清晰、流畅的中文写道。(完)
在众多观点中,郑振铎关于“金本是清代唯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的论断影响深远,迄今仍是学界主流观点。中国水浒学会前任会长佘大平便多次重申这一观点:“自从‘金本’《水浒传》出版以来……在全国风行达三百多年,并且逐渐淘汰了其它所有《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争鸣》),同时认为这是郑振铎对《水浒传》研究的重要贡献,“郑振铎最早、最明确地承认‘金本’在《水浒传》传播史上‘唯一流行’的地位,这在《水浒传》研究的学术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水浒争鸣》)。
那么,何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诸多学者会认为金本是清代唯一的流行本,甚至是清代唯一的流传本?究其原因,与晚清印刷技术变革密切相关。自石印、铅印技术传入中国后,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尤其是光绪年间,申报馆率先采用石印、铅印技术刊印小说,随后各大出版社纷纷效仿,使得石印、铅印本小说迅速占据了整个流通市场。据马蹄疾《水浒书录》载,从光绪十二年(1886)至宣统三年(1911),《水浒传》的石印、铅印本共有31种,而到了1920年,这一数量已增至37种。值得注意的是,这37种石印、铅印本《水浒传》均是金本。也就是说,在这三十余年里,《水浒传》的读者市场几乎被物美价廉的石印、铅印金本所垄断。这也正是当时学者们只能觅得金本,进而形成“金本是清代唯一流行本”认知的核心原因。因此,若一定要说金本是某一时期唯一的流行本,那这一时期也只能限定为清光绪朝以后的六十余年,而非整个清代。
8月28日上午,中国煤矿文工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文工团领导任命决定。经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决定,任命靳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团长。
第二个问题,金本是清代唯一的《水浒传》流行本吗?此问题与前一问题的差异在于“流传”与“流行”的区分。“流传”仅代表版本存在传播轨迹,而“流行”则意味着在读者群体中具备广泛影响力与高接受度。金本在清代读者群中的流行程度与影响力无需过多赘述,此处仅举两例以见之。其一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诸版本均以金本为底本,其二《水浒传》续书除明末清初的《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接续非金本外,咸丰以后的《荡寇志》《续水浒传》《古本水浒传》《残水浒传》《水浒中传》《水浒新传》等续书,均接金本而续写。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金本是清代唯一的流行本,因为除金本外,至少还有两种版本在清代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可观的影响力。
中国名义税负一直高于实际税负。所谓名义税负是指企业名义上该缴纳的税费。由于征管、企业对税法理解等原因,实际上企业不一定足额缴纳法律意义上的税费。
50年前,李凯伦的父亲李宇文曾在三运会的武术赛场上奋力拼搏;50年后,她以2025广州国际体育嘉年华传播大使的身份,随广州市侨务访问团、广州市侨联访问团,先后出访泰国、印尼、南非、马达加斯加、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推介十五运会,宣传“魅力新广州”。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家住震中地区的热合曼·阿不都热依木回忆:“那场地震发生在凌晨,幸亏安居房没倒,家里人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