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遗址同德国纳粹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并称为世界两大灭绝人寰的杀人魔窟。193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名义从事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生化武器研究生产等战争犯罪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地区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
“过去每逢出菌季节,村民们全家出动上山找菌。你一朵我一朵,见到刚冒出头仅有手指大小的菌子就挖走,导致菌子品质、价值低,有时村民还会因抢菌窝引发矛盾纠纷。”瓦窑村村民小组组长普万忠说,“现在不一样了,按规矩来,菌子反而长得更好、更多。”
“二十四道拐”公路国家级抗战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6年,是滇缅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通过“二十四道拐”公路转运至抗战前线。“二十四道拐”公路也是中国远征军的必经路线,承担着为在缅甸作战的远征军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保障了远征军的物资供应。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两旁山体崩塌,持续垮塌的泥土石块滚落到“二十四道拐”公路,冲毁部分路面、挡土墙、排水沟,遗址面临损毁风险。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细菌战遗址。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冻融破坏等,部分旧址破损严重,甚至被挪为他用。
“这一批七彩山鸡明年的出栏量估计有上万只,毛利润约140万元。”石泽亮称,为保证饲料充足,他还在村里承包近60亩玉米地用于饲料生产,带动2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
走进校内,随处可见的迎新标语和创意展板,将校园装点得活力十足。为了优化迎新服务,报到注册点不仅搭建了遮阳篷,还贴心准备了降温冰块和风扇,为新生及家长送上阵阵清凉。在报到人数最多的求是学院,各个学园以鲜明的主题色打造专属迎新区,精心布置的迎新走廊和互动打卡装置,让新生感受到院系的文化特色和浓浓的暖心氛围。
H君:信悉。我估计《救亡漫画》就出版了十一期。起初听有研究者说出版十二期,可第12号让我遍寻无着,待看到宣文杰《抗战以来之全国漫画运动》,文中说该刊出版至第11号止,在第12号编成刚要出版时,上海不幸陷落敌手而废刊,故有此推断。
记者在延安黄陵看到,黄帝手植柏树冠如巨伞般撑开,微风拂过,簌簌作响,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侧旁一棵小树茁壮生长,正是由母树散落的种子萌发而成;商洛洛南的页山古柏则扎根在秦岭腹地,凌云之姿与山间云雾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