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新政学系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被许多人目为“亲日派”、“日本通”的黄郛在9月19日晚上由张群电话告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黄郛这一天在日记中称:“回忆六月初旬,时岳军(张群)在北平,曾有一函致岳军,对时局加以三点注意。其第二点即说对日外交应稍转变,若操之过急,恐日人乘我南部有事时,在满洲有所动作牵制张汉卿(张学良),令其不能戮力关中,镇压北部。又于八月初旬,君怡(沈怡)由山回沪时,托伊转达岳军……兄宜十分对外慎重……两次进言毫无回声,今事隔四阅月,而居然难作。岳军电且有促我早日返沪之意,事已至此,返沪有何用处。言念前途,真是心痛。”
得知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原定计划必须改变,9月20日,蒋介石即从南昌坐船返回南京。9月21日,蒋介石抵达南京,并召开会议,决定“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同时“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
第二天上班,张女士总是顶着黑眼圈,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大幅下降。为了能睡个安稳觉,她开始依赖安眠药,可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让她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对于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的反应,在当时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下,邵元冲所说未必精确。黄自进将日军的两轮进攻下东北军的反应分别概括为:投降、撤离、放弃抵抗而武装突围、积极抵抗力竭突围、积极抵抗壮烈牺牲;不抵抗而投降、不抵抗而撤退、奋起抵抗力竭投降。表面上来看,黄自进指出这些差异“正显示命令(指‘不抵抗政策’)的本身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应如何解读命令的内涵,似乎因人而异”。但在根本上,黄自进认为问题出在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张学良,对于许多东北军与东北地方政府已无法真正控制,亦即他们“在事变的初期就无意效忠张学良”。
乌海站候车大厅天花板设计采用了雄鹰飞翔的姿态和翅膀展开的几何形态,新风系统风口处装饰采用四合木花开的形态与蒙古族传统哈木尔纹相结合方式,展现乌海市独特地方文化。
9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决定在23日全国下半旗纪念国耻,并在南京举行市民大会,同时上海市民大会主动拒绝日本对长江洪涝灾民的赈济。9月22日,蒋介石在中央大学举行的南京市全市党员大会上,讲到“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时,下面有人讥讽蒋介石言过其实。于是,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自己“抛碎茶杯,撕破倭本,不觉失态”。听说此事的邵元冲则在日记中评述道:“中有一人稍施讥弹,(戴)季陶即叱令缚跪,介石亦顿足怒骂,是亦不可以已乎?”
邓励在致辞中强调,中国隆重举办纪念活动就是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维护正确二战史观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呼吁中法凝聚共识,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落实全球治理倡议等四大倡议,共创美好未来。
网红街区有固定模板,博物馆和景点的文创也未能免俗。从几年前开始,“我在xx很想你”网红路牌席卷全国——只需替换地名,同样的牌子就能化身打卡点和文创挂饰,出现在天南地北的景区中。游客走一地见一次,原本的心动渐渐变成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