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缅边境畹町,同样矗立着一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由第一位分享人林晓昌捐资350万元修建。他是南侨机工林福来的义子,也是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父亲在世时,最大愿望就是想为牺牲的南侨机工们建一个‘家’,建一个忠魂归国的归宿。”
“非遗需要‘破圈’,也需要‘新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传统焕新融入现代生活。”剪纸艺术家、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梅花说。
据悉,中国医药港欧美同学会成立后,将紧紧围绕“创新浙江”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重要作用,紧密团结全体会员,依托海归人才的专业优势与创新能力,积极服务科技创新大局,全力推动杭州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翠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南昆明城市的繁华之中。而环绕着翠湖的,是一片文武联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群,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昆明乃至云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介绍,鉴于台风“塔巴”已移出该省并明显减弱。根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和广东省防总有关规定,广东省防总已于9月9日10时将防风Ⅲ级应急响应调整为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今年8月,国内首部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为题材的音乐剧《南侨花木兰》首演。该剧以女扮男装的南侨机工李月美为主线,通过七个章节展现南侨机工从南洋街头募捐报名到滇缅公路浴血奋战的全过程。
心向祖国,国能强;与时偕行,国能兴。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当中国人的“心流”源源汇聚,从牵挂“民族的存亡”到矢志“民族的复兴”,精神力量在时空交汇中代代赓续。
北方成秋敏“重灾区”,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杂草花粉。潘周娴介绍说,以蒿属花粉为首,大籽蒿、黄花蒿等在内蒙古及北方多地大量生长,花粉数量多,是过敏“主力军”。北京除了蒿属花粉,“拉拉秧”(葎草)也是重要诱因。东北的豚草花粉,还有藜、地肤等杂草花粉,秋季也会大量传播引发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