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哪吒神像前,台湾自媒体人张逸杰仔细观察,并用摄像设备拍下了旁边悬挂的“海峡同尊”的匾额,准备把这些素材用视频的形式分享到社交平台上。
晨光熹微,第一缕金辉唤醒了苏巴什佛寺遗址。始建于魏晋时期的这处佛教遗址屹立于新疆库车市却勒塔格山南麓,东、西两寺隔河相望,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2017年开园至今,花博汇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千万人次。该景区的打造,是蔡甸区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让游客“引进来”“留下来”的成功实践。
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宏亮表示,重庆市信息通信业坚持适度超前、以建促用原则,持续深耕5G网络建设与应用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站在新起点,重庆市信息通信业将重点推动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夯实网络底座,强化供给能力;二是深化融合应用,打造标杆示范;三是拓展平台价值,构建创新生态。
“我们不仅仅把学识学问做在校园里,而是放眼全国、服务国家战略。”杨红伟说,通过对甘肃考古文献、历史文献与文化遗存详细梳理,深刻地体认到,甘肃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既反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普遍性,也以自身独特历史内涵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五个共同”。
“努力在雪域高原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一名兰大人应有的力量。”2003级校友王煦樟毕业后,毅然投身西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坚守10多年,他多次主动申请前往西藏高海拔地区驻村,深入牧区帐篷、到牧民家中走访调研,协调解决了多项困扰民众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边疆的热爱与担当。
这只是兰州大学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锚定“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母亲河”黄河等重大国土资源的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地理学、草学、生态学等学科优势,持续产出前沿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为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贡献力量。通过选派干部驻村、实施青贮饲草项目、扶持打造中草药全产业链、实施医学医疗组团帮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从人才、智力、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综合推进的常态化特色帮扶模式。
这种“家”的温暖,得益于学校开展“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的“三走进”活动等举措。“他们是兰大各族师生共居共学、交往交流的生动写照。看到孩子们从青涩走向自信,在校园和社会舞台上绽放光彩,我们由衷感到欣慰。”兰州大学团委青年传媒中心主任王文强说道,学校专门成立“兰州大学石榴籽工作室”,针对各族学生的不同困难,提供精准关爱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