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像韩世豪、陈彪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这是临港喊出的响亮口号。一批批中外年轻才俊与临港实现“双向奔赴”,在这里为生活奋斗、为梦想打拼。
李猛介绍,60年来,那曲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自1990年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9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46.34亿元,增长82.51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0.3亿元增长到138.44亿元,增长460.4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092.58万元增长到40.47亿元,增长50.0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55.05元增长到55499元,增长30.62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1.8元增长到20099元,增长47.81倍。
“逛累了可以歇个脚,还可以吃完了继续逛书展”,选择书展“遛娃”的市民陆女士说。“白天进展馆浸润书卷气,晚上来夜市畅享烟火气”“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读者留言写道。
以“科创协同”激活创造动能,提升“大思政课”的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始于真实问题场景中的项目实践,项目式实践是科创转化的重要载体。一是项目式实践孕育创新精神。学生直面“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转型痛点等国家急需领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创新潜能。这种“真刀真枪”的攻坚过程,使“科技自立自强”从政策宣导转化为切身体悟,深刻内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自觉。二是项目式实践涵养协同能力。复杂科创项目往往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甚至校企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多学科团队融合,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理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意义,有效涵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共同体意识。三是项目式实践淬炼核心素养。在应对技术迭代、市场验证、伦理风险等真实挑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核心创新能力,更磨砺了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风险意识、批判性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在创新实践中锤炼的综合素养,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特质。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东北亚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东北亚区域其他五国的9个重要商协会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协办的国家级展会,是由东北亚区域六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性综合博览会。
“正是抗大培养的这批学员,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抗日战场,撑起了敌后战场的骨架。”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副馆长柯延鹏介绍,抗大彻底打破了传统军校“纸上谈兵”的局限,1936年至1945年,抗大总校及分校共培养了10万余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