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多年前,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英、法、日、美、俄等国的盗窃掠夺,使得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数十年来,为了追寻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中国学者远涉重洋,前仆后继,历尽艰辛,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的敦煌学研究新作《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以下简称《文物》)便是其中之一。
小小梨园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技术员袁成只靠着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年均增收达3万元。像他一样,村里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但瓦窑头村的发展不止于此,当地以梨产业为核心,探索“农业+文旅+党建”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1945年11月20日,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设立国际军事法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主要战犯进行审判,史称“纽伦堡审判”。
王博说:“航班延误,我们需要面对旅客的各种情绪,耐心安抚旅客,及时通报信息,确保服务到位,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时,随着航空出行和文明乘机的普及,旅客给我们的更多是理解和支持。”
厘清敦煌文物流散海外的线索,是摸清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关键。百余年来,对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面向大众深入而系统讲述敦煌文物流失情况的成果并不多见。《文物》一书采用“以人叙事”的方法,以事件中的具体人物为线索,将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复杂过程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再配以大量的文物图版与线描图,使抽象的文献变得具体而形象。该书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谈起,依次对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大谷光瑞考察团、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对敦煌文物的劫掠并至其流失海外的历史进行了客观梳理,重点关注这些文物在海外辗转流传的脉络,各国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收藏情况、整理编目、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保存现状等。这些线索头绪繁多,内容庞杂,而给读者一个既脉络清晰又内容丰富的叙述,正是《文物》有别于同类著作的成功之处。
“这里的梨果,圆润饱满、脆甜爽口,离市里也比较近,我就开车过来买几箱皇冠梨。”市民李先生的评价,道出了瓦窑头村梨产业的市场吸引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90周年。
记者今天(25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目前我国已有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建筑三维模型建模。在支撑城市更新、服务百姓生活、赋能数字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