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
数据显示,获奖完成人学历层次普遍较高。获奖项目所有完成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共1571人,占比为88%,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33人,占比为58%,以上两个数据与2023年度相比基本持平。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共186人,占比97%,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68人,占比88%。
“票根经济”通过跨界联动,将一次消费变成一串消费链,带动的消费规模十分可观。专家指出,与传统的以旅游景点为中心的旅游消费相比,“旅游+票根”关联到了交通、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周边等消费,增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是当前城市促消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逢四说事唠着法”延续了乡村定期议事的习俗,而“指尖普法e指禅”则让这些传统智慧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在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启动仪式现场,当南梁说唱《e法耀陇原》响起,这个融合非遗艺术与网络元素的节目,是甘肃用创新方式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推进网络普法的生动缩影。
“荡口古镇的清晨,石板路带着露水的潮气,华氏义庄的砖雕在晨光里透着温润,这种感觉是其他古镇很难找到的。”来自上海的摄影师陈默今年已是第三次来鹅湖,他的镜头里记录着不同季节的水乡肌理。这位创作者坦言,吸引他一次次前来的,是这里“未被过度商业化的人文气息”。
“周末带全家来,白天在白米荡湿地公园骑行,下午去新星智火农场采摘,晚上看古镇的光影秀,第二天体验竹篾编制,这样的安排既轻松又充实。”苏州游客王丽的“24小时鹅湖攻略”,恰是度假区“2113”空间格局的生动注脚——“滨湖科创度假核”“古镇文创观光核”双轮驱动,“文化体验廊道”与“滨湖生态绿链”串联起三大功能板块。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正从“不平衡”迈向“共富共美”。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串联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活力画卷。
56项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18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30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1个特等奖,14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97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1个特等奖,26个一等奖、70个二等奖。8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此外,还授予3位外籍专家(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苏磐石、卡罗拉·维努埃萨)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