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4%左右。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29.6%。
第36届银河奖还颁发了最佳中篇小说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最佳新人奖等奖项。其中,最佳引进图书颁给了传记作品《特里·普拉切特:脚注人生》与厄休拉·勒古恩的文集《无暇他顾》,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颁给了日本作家中西元雄。
山西晋中9月20日电 (记者 胡健)走进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棉织厂展区,随处可见一幅质感类似油画的女性肖像海报,沿着海报指引,台湾摄影师卢伟的《肖像展》和赖谱光的《行者》共处一隅。
作为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任务之一,9月18日晚至19日清晨,浮空艇团队在鲁朗开展最新一次“极目一号”浮空艇大气观测试验,搭载3大类共16型、总重量约200公斤的科学载荷,成功升空至海拔5500米高度,通过多载荷协同观测,实现浮空艇从单点采样到立体监测的技术跨越。
“企业每年召开供应链大会的时候,我们都主动参与,把企业的供应链尽可能地落在广陵区,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供应链环节,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输成本。”马翔说。
在卢伟看来,用油画的质感拍摄人像,会让摄影作品更具艺术性,也会让时间慢下来。“我拍人像,很希望拍得栩栩如生,好像这个人要浮现出来,这就是胶片的魅力。”正如卢伟在作品阐释中说的那样,他希望以古典美学的理念来演绎传统人物肖像。
作为中国高原浮空观测领域的关键装备,“极目一号”浮空艇核心优势集中在大载重能力、超长续航时长、强抗干扰性能及对复杂环境的高适应性上,可在恶劣工况下稳定执行观测任务。此次鲁朗试验聚焦高原复杂环境,浮空艇成功克服多重严苛限制,不仅要应对高原局地突发的强对流天气,规避气流紊乱对艇体稳定性的冲击,还需耐受高空零度以下的低温环境。
张泰华透露,中国科学院空天院浮空艇系统已实现型谱化发展,搭载载荷覆盖环境监测、大气探测、雷电探测等新型设备,观测能力从“单点碎片化”全面升级为“系统立体化”,后续目标是在目前大气观测平台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建设成为国家的一个大科学装置,更好助力科学研究、服务国计民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