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9年6月17日,在时任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家的庭院里,习近平盘腿坐在葡萄架下的板床上,和各族群众一起畅想达西村的未来。
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新双高”改革,大力推动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充分融合人才成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支持43所高水平大学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在数字教育方面,建成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亿多学习者、世界规模最大而且高质量的智慧教育平台。推出了国家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服务学习型社会构建。
在新作《补书》里,汪帆写下了二十年来修补古籍的心得,也写下了对中国传统“补书”技艺的解读。在汪帆看来,古籍修复涉及学科众多,绝非是简单的“补洞”。
2019年,大连出台我国北方第一部涉侨地方性法规《大连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被评为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项目。《条例》出台后,大连市委统战部组团赴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展涉侨政策海外宣讲系列活动,受到广泛欢迎。2023年,大连谋划开展了“百家侨团侨企大连行”活动,于2024年谋划开展了“连海情”活动,形成“请进来”与“走出去”相互补充的工作通道,双向发力推进侨务和海外统战工作。
报告以典型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为现实参照,指出工程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其与本土经济社会的契合度。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认证体系驱动工程教育保持与产业和科技前沿同步迭代,德国双元制实现产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非洲数字基建教育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报告指出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典型国家的工程教育发展既具有趋同性,又呈现多样化发展路径,“本土化适配”是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这为国际工程教育多样性发展提供战略参照。
活动现场,华安县还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各乡镇代表现场签约金观音智慧生态茶园、冷冻食品加工、黄精种植生产、金观音茶叶自动化初制厂及精制厂建设等9个农业项目,这标志着华安县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标志着华安在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助力农民增收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成效显著。培养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聚焦卓越工程师这一战略人才力量,前面我刚才也特别提到,工程硕博士的评价改革。我们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瞄准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从平台、制度和机制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由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同面对企业和市场提出的挑战性创新课题,并共享成果,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刚才我提到,过去都是以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我们作了重大改革,落实学位法,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士学位,在今年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这成为人才培养打破传统评价标准、接轨创新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突破。聚焦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不断增强,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金融学》等系列原创性教材,承担《(新编)中国通史》等重大文化工程。同时,聚焦服务大国外交,“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深化高水平教育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