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汇聚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磅礴力量。发挥统战工作“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优良传统,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一国两制”故事和香港故事、澳门故事,推动港澳社会形成以爱国爱港爱澳为核心,同“一国两制”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不断拓宽团结面、画大爱国爱港爱澳同心圆,推动“一国两制”所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发扬光大,致力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
来自中南大学的学生朱怡璇对记者表示,“馆内史料和影像把我带回了八十多年前,当时的青年为民族奋斗的赤诚,在今天仍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唐智彬认为,吸引力提升的根源,在于“学历硬了”。“新《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平起平坐’后,职业本科得以与普通本科享有同等地位。这不仅推动了相关学位认可、考研考公平等化,更奠定了社会认知的基础。”
周坚红看病很“慢”。每个患者的情况她都认真倾听,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她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三科主任,从医37年,累计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
以“科创协同”激活创造动能,提升“大思政课”的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始于真实问题场景中的项目实践,项目式实践是科创转化的重要载体。一是项目式实践孕育创新精神。学生直面“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转型痛点等国家急需领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创新潜能。这种“真刀真枪”的攻坚过程,使“科技自立自强”从政策宣导转化为切身体悟,深刻内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自觉。二是项目式实践涵养协同能力。复杂科创项目往往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甚至校企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多学科团队融合,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理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意义,有效涵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共同体意识。三是项目式实践淬炼核心素养。在应对技术迭代、市场验证、伦理风险等真实挑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核心创新能力,更磨砺了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风险意识、批判性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在创新实践中锤炼的综合素养,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特质。
“学生越来越青睐职业本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就业率高。人才培养质量好不好,就业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王亚南介绍,《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87.07%,高出全国本科学校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毕业生90%以上服务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部分院校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落实率超96%;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多在头部企业就业,或去往央企、国企工作,其毕业落实率达到92%左右;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服务于“一老一小”,毕业落实率也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