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际权威期刊《睡眠医学评论》发表的一篇论文估计,全球超过16%的人口患有失眠症,中国的失眠患病率为15.0%。黄志力回忆,20多年前他刚开始研究睡眠时,还难以理解为何发达国家睡眠障碍如此高发。“中国改革开放前,多数睡眠障碍都源于其他疾病,或者与其他疾病一起发生。”他说,如今,中国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已接近或稍微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们愿与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携手,共同建设低空安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攻关卡脖子技术,共同培育安全领域的专业人才,合力将芜湖打造成全国低空经济安全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样板间。”朱子说。
“失眠很多时候是不得已。”李小然说。刚满一年的工作经历中,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加班是,半夜三点写完材料,发给领导,几秒后就收到回复,早上八点不到,领导又在群里发布新任务。她的一些朋友从事审计和互联网运营工作,遇到项目繁忙时,也常常半夜两三点才下班,早上又要挤地铁赶上班。“这种高度紧张、几乎要随时待命的工作环境下,想保持昼夜规律几乎不可能。”她说。
2024年,新疆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20年的1.67倍,棉花疆内转化率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42%,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促进各族群众高质量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民生产业。
隔着语言和文化的鸿沟,翻译这样一本奇怪而疯狂的巨著,自然是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困难的事。虽然这本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彻底完成的时候,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却因为难度太高,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连翻译了乔伊斯的另一本“天书”《尤利西斯》的翻译家文洁若,在翻看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后都认为,这是一本不可翻译的书,她也只尝试翻译了一页,便宣告放弃。
失眠大体分为慢性和短期失眠障碍两大类。对患者来说,失眠是一种主观感觉,医生要对其准确诊断,才能实现有效治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失眠的诊断要借助睡眠评估量表,但主要还是靠医生的临床评估,评估量表只是起辅助作用。
周双桨表示,睡眠疾病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共同参与,通过联合门诊或综合评估,才能更准确地诊断、治疗。他所在医院的睡眠门诊目前成立了睡眠障碍知名专家团队,也在尝试设立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MDT)。
在陆林看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医疗体系和资源的限制,目前CBT-I治疗师极度短缺,且标准治疗时间至少要6—8次会谈,每次30—60分钟。在医院门诊人满为患的现状下,医生和治疗师很难有足够时间对每个患者系统治疗;二是公众乃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对CBT-I的优势和价值缺乏认识。治疗中,患者除了每周与治疗师会谈外,还要配合进行每日的睡眠训练、记录睡眠日记,公众对这一疗法认知有限的情况下,配合度低,依从性差。目前,大多数失眠患者应对失眠的主要策略还是吃安眠药,认为这是最快、最省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