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曲艺是生长在大众之间的文化,言及于此,只想说,老百姓也是曲艺的江山,曲艺的江山也是老百姓呀……
在浙江嘉兴,“兑票热”的潮流正在持续扩散。在闻川画舫码头,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明显增多。“这两天外地游客特别多。”画舫驾驶员笑着说,“有位桐乡来的球迷告诉我,原本只是来看场球赛,发现门票还能兑换景区联票,特意多住了一晚。”
至于冬季是否可以在高原旅行,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清代乾隆年间,为驱逐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将军福康安1791年12月26日从西宁出发,带领随从约30人,途径黄河源、巴颜喀拉、唐古拉,进入西藏界内,连遇风雪,粪草缺乏,马力更疲,且多倒毙,最终于1792年2月12日到达拉萨,耗时接近50天。事后当地人告诉他,藏客等走这段路,需要120天至130天,与之对比,可谓神速,福康安甚是得意。这也反映出高原冬季旅行的优点,地上完全冻结,利于快速通行,缺点是补给不佳,也就是说如果需要急行军,冬季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随后海兰察等带领士兵从西宁出发,沿着这条路,于2月至4月(闰月)中抵达,路上耗时约3个月,也较藏客速度更快。再如普尔热瓦尔斯基1872年12月4日从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宗加出发,翻越昆仑山东支布尔汗布达山,经黄河源,过巴颜喀拉山,于1873年1月22日抵达通天河畔(木鲁乌苏河),原计划目的地为拉萨,但因盘缠不足,被迫于1873年2月中旬返回柴达木。最极端的当属法国探险家邦瓦洛特一行,为开辟新路线,于1889年11月17日从新疆若羌一带出发,带领由6名探险队员、数名雇工共十多人的探险队伍,翻越阿尔金山、祁漫塔格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耗时约3个月,1890年2月15日到达纳木错。他的行程不仅选择在平均气温零下20℃至零下30℃严寒的隆冬,而且穿越著名的无人区藏北高原和可可西里,中途缺乏补给。代价是两名驼工在旅途中因高原反应而去世,到达念青唐古拉山时,驮运行李的马匹和骆驼全部死亡。原计划目的地是拉萨,但未得到地方政府允许,改道那曲、类乌齐、昌都,最后于1890年6月24日到达高原东部打箭炉,终于走出青藏高原。
肾脏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临床上常形象地描述肾病指标“上山容易下山难”,因此建议肾病病友:应尽可能避免染发,避无可避则减少染发次数,少用持久性染发剂。必须染发时,需关注染发剂成分,严格选择低苯胺、无汞的染发产品;染发后彻底把头发和头皮洗净;冲洗时切忌用力抓挠,以免头皮破损引发感染。
8月6日电 据“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坚持寓管于服,聚焦企业痛点难点,组织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推出一系列可感可及的帮扶举措,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强经验分享和复制推广,现选取7起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根据藏客(来往于唐蕃古道的商旅)回忆和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2年在青海的调查,清代从青海丹噶尔(湟源)到拉萨,全程共约1600公里,交通畜力分为骆驼和牦牛,骆驼每天约走30公里,费时约两个多月;牦牛要慢些,大约要走四个月。藏客一般从当年9月中旬从丹噶尔出发,到达拉萨的时间约为11月中旬,次年2月份再踏上返乡的旅程。也就是说,当时的藏客旅行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这是因为高原上湿地溪流遍布,春秋两季气候尚冷,地面上冻,有利于队伍通过被冻结的湿地与溪流地面。至于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冻土融化,遍布的湿地和溪流成为通行的障碍,反倒不利于旅行。当然,夏季植被茂盛,可为牛马骆驼等牲畜提供便利的草料供给,因此夏季可以在高原旅行,却并不是最适合的季节。
3.注意饮食均衡:为指甲“补充营养”。指甲的健康生长需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支持,日常饮食中让孩子多吃鸡蛋、牛奶、瘦肉(补充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以及坚果、海产品(补充锌、铁等)。挑食、偏食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素。
8月5日下午,驻马店遂平县种粮大户姚新领冒着高温查看玉米长势。他受访称,其种植的近3000亩玉米正值抽雄关键期,需要特别关注水分供给和穗肥施用,土壤含水量需维持在70%以上,“从7月6日开始抗旱,玉米‘喝’的水全是人工浇灌,三眼新打机井也正在全力抽水,再多抢浇几次水,还能保住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