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当天,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始终。在公园主舞台上,柏林中国学友合唱团等当地华侨华人团体带来了声乐、中国民乐、武术等表演,更有舞龙、舞狮表演惊艳亮相。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的四川交响乐团更成为整场演出亮点。德国本土艺术家以街舞等特色演出呼应,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通过音乐、美食等活动参与其中,整场活动呈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图景。与此同时,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也在园区设立展位,推出了剪纸、儿童手工和中国知识问答等互动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科普工作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进一步均衡区域与城乡科普资源分配,健全监督评估体系,与时俱进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等。对此,我们应以最新修订的科普法的实施为契机,乘势而上,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环境。
省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成立由25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27个专家组,分片包市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各地水源调度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积极采取行动,组织人员力量全面开展抗旱。
此外,容量为1500g·t和1900g·t的两台离心机正在加紧安装建设中。所有设备预计于2026年底完成建设。未来,从深海能源开发到抗震建筑设计,从核废料处理到新材料研发,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强大助推器。
第一,抓好工程这个基础。着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开工建设一批洪水调控工程,增加防洪库容35亿立方米,实施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实施3500余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实施179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56处国家蓄滞洪区建设,七大江河洪水调蓄能力达2104亿立方米,均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能力。
第一,发展现代化灌区,多产粮。一方面,结合国家水网建设,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近5年新建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等30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配套新建了191处灌区。另一方面,近5年实施了1959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超2亿亩。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三五”末增加4900万亩,2024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占比超80%,充分发挥了灌区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
“朱雨玲老师说我打得不错!”一位同学在与朱雨玲“过招”后兴奋地表示,“冠军指导让我找到球出台的问题,以后会好好练球,即使会有失利的时候,也一定会坚持下去。”
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蕴藏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丰厚资源。稻作文明、水利智慧、丝绸织锦、诗词书画、戏曲民歌等,不仅是长江流域的文化标识,而且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些资源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产品,是推动长江文化传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