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事历史学家 克里斯蒂安·吕布克:当我们在欧洲说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时,这其实只是部分事实。因为那时,中国已经抵抗日本侵略多年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在我们的欧洲史学中往往只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抗日战争中,各类问题复杂交织。伴随战争的发生展开,一方面,我们党总结抗战以来的教训经验、估计当前和今后战争的态势环境,明确全民族抗战的紧急任务、分析国际形势各种变化,我们从怎么看和怎么办等角度理出思路、提出对策。另一方面,我们党着眼哲学、历史等向度,分析问题产生、矛盾形成、认识发展等内在机理,构建起对问题更深彻的思考和认知。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要“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认真地研究历史”,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6]。正是在一系列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等各方面动态有了精细把握,为针对性解决难题、形成对策提供了科学指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把作风建设、学习改造、调查研究同正在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党解难题办实事的意识和本领大大提升。时代是出卷人,民族复兴征途上各种难题不断显现,要求必须推动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同时代发展相适应。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问题、走向胜利的鲜活历史中汲取好方法好思路,把明情况、解难题、谋实招、务实效作为工作推进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呈现新气象。
“爷爷常给我们说,‘工人’这两个字放到一起,它不就是个‘天’字吗?我们工人就一定要把这个‘天’给撑起来。”马兵对爷爷马恒昌奋不顾身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的故事熟稔于心,“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也要为制造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撑起一片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社教专员李洋刚刚为观众作了讲解。“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讲解过程中,他的心中一直回响着总书记的讲话,讲解时分外有力,“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战斗力不断增强的人民军队,是和平的强大保障。”
委内瑞拉经济、财政和外贸部副部长 威廉·卡斯蒂略:正如中国人民所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抗战,最终取得了非凡的历史性胜利。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此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以及它对全人类的历史意义。
杜晓帆指出,尽管近年来全球遗产数字化进程加快,但多数仍停留在信息协同平台与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阶段,“即使是发达国家,在如何处理超大规模、活态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也缺乏成熟经验。”
谭主最后想借用苑举正、周锡玮等台湾人士的话:九三阅兵告诉全世界,中国大陆有这样的武器装备、军心士气以及民意民心,完全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捍卫抗战胜利成果,推进14亿中国人民时刻心系的祖国统一大业。任何谋求“台独”、分裂国家、破坏和平的妄想,都必将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