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许多南侨机工选择扎根云南。唐国常、罗开瑚等人在昆明市五华区新闻里社区安了家。彼时的巷口树下,老机工们常向后辈讲起滇缅路上的惊心动魄。
“总统抵达北京”“总统从端门缓缓走来”……塔斯社、俄新社等多家俄罗斯主流媒体以密集的文字,全程追踪俄总统普京此次备受瞩目的访华行程。此次访问不仅聚焦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更与此次纪念活动紧密相连。双重议程叠加,引来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故居内惠通桥模型一侧的展板上写:梁金山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可通行汽车。有人提出此桥应叫金山桥,梁金山却说修桥是为了互惠互通,应叫它“惠通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日寇的铁蹄踏碎白山黑水的安宁,当敌机的轰鸣划破重庆的夜空,无数中华儿女在山河破碎的绝境中,毅然做出了不平凡的抉择:赵一曼受尽酷刑,却仍高呼“甘将热血沃中华”,以铮铮铁骨铸就信仰的丰碑;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战斗中身先士卒,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壮烈牺牲,“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恰是对他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真实诠释;狼牙山五壮士将敌人引至大部队撤离的相反方向,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纵身跃崖,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却在国难当头之时,选择将“小我”融入“大我”,以血肉之躯为同胞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让民族的脊梁在烽火中愈发挺拔。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不久,当地华人社团就筹资建设了战争烈士纪念碑。每年1月21日,沙巴政府和民众都会在此举办仪式,纪念先烈。1981年,当地在纪念碑所在地修建了纪念公园。
在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胡逸山看来,神山游击队之所以在马来西亚得到持久而广泛的纪念,既因为它体现了反抗殖民侵略的英勇精神,也因为它是得到马来西亚各族民众广泛参与的抗日斗争。胡逸山说,“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马来西亚日(马来西亚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这一天被命名为马来西亚日)来临之际,这种精神依然激励我们团结一致、珍惜和平。”(完)
“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1939年11月21日夜,泰国华侨领袖蚁光炎在曼谷耀华力路遭日本特务枪杀。在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向身边的亲人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张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走入网球馆和网球场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郑钦文夺冠后更加明显,其中尤以青少年人群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