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深化了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19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范畴和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科学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为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怎样对经济基础发挥反作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现代化程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机场到酒店的道路也很美。”首次到访西藏自治区的泰国驻华大使韩灿才表示,西藏自治区的现代化进程与古老历史遗迹的和谐共生,令他印象深刻。“西藏自治区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平衡。”
理解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就要准确认识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即承认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因而应当参与价值分配,包括工资、利息、地租等。需要认识到,将全要素生产率引入新质生产力,是对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借鉴,同时我们对这一概念也没有照搬照用,而是作出了“术语的革命”,通过为全要素生产率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趋势,适应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4年8月,陈某受新疆中北时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委派,为“禾木星空+一生必游”低价旅游团队提供导游服务,带游客进入玉器博物馆、驼绒店等购物场所购物。陈某在委派社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游客发表“经营零负团费是违规的,旅行社会到旅游局报备没有为自己续费的客人”“为你提供服务的人从你身上看不到价值,只能证明你是没有价值的”“你续费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后面你没有地方住,只能你自己承担责任,你随便去投诉”等言语,要求游客消费。陈某的行为违反了《旅行社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项的规定。2025年3月,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陈某作出罚款13000元的行政处罚。
“石三孩,焦四孩,李五孩,王毛孩,常小道孩……”《百团大战革命烈士名录》纪念碑,如长城绵延。稚气未脱的孩子挺起民族脊梁,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公器私用,将地质调查、矿产开发等权力作为敛财纳贿的工具,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承揽、矿权审批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