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体系。例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等等,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提出,以规划引领产业布局,推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本地优势产业与低空经济相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进行配套协作,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加强智能网联、先进飞控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统筹建设特色园区,完善各项配套服务。
2025年大会期间,举办的一场机器人创投主题交流会现场同样是人气满满。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25年年初至今,我国机器人行业共完成投融资534次,金额达743.59亿元。其中,与人形机器人有关的项目投融资就有96次,金额达265.49亿元,相比2024年全年增长近100亿元。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机械的静态概念,也不是几种具体的产业与特定的技术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先进生产力是如何不断涌现的。具体来看,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以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为最小组成元素。在给定人类社会可用的科学知识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了该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决定了这些产业所用技术组成的生产结构。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完善,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同时需要看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一个经济体可用的科学知识是可变的。当给定的可用的科学知识所蕴含的生产力被生产结构充分利用的同时,也需要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以进行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索。这将拓展科学知识范围、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一过程进一步为生产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边界。
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线性推进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转型依次展开。西方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城市化模型”等,都是基于单一阶段的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时空压缩”特征:在短短几十年内,既要完成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要同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既要解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又要应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的环境约束问题;既要补齐传统产业的“短板”,又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这种多重转型叠加的特殊阶段,使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远比西方单一阶段复杂。西方经济学无法应对中国“多阶段任务同步推进”的现实挑战。
李洋:实际上我们现在最头疼是14到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些人不触及“八大罪”,也就是说小错不断、大错不犯,他会利用自己未成年人身份去逃脱自己的罪责,会把自己罪责推到别人身上。
从高空俯瞰黄土高原沟壑,我们看到了为拦截洪水、泥沙而建的淤地坝。如今,黄河流域已经有5.83万座淤地坝,累计拦沙7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