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文物保护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项目实施期间,先后举办了“激光技术在文物分析和保护中的应用培训班”和“中国-希腊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技术培训班”,邀请中希两国文物保护领域知名学者授课,来自十余家文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在“激光技术培训班”上,时任希腊驻华大使馆代表、公共外交一等秘书安斯托普洛表示,中国和希腊均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先锋,培训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科学合作与文化交流,更有助于在中希两个文明间搭建相互尊重、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为开创美好的未来铺平道路。
核威胁倡议组织全球生物政策与项目副总裁杰米·亚西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国分享人工智能安全有效实践、开展对话和合作很重要,这将让更多国家民众受益。
自2020年建立以来,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致力于解决中希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性技术问题,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在中希双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实验室在激光清洗、高光谱成像、无损检测、数字化技术等多个方向取得突破,形成了“科研-装备-标准-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会上介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接近全国总装机的六成。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约占新增装机的91.5%。其中,水电新增393万千瓦,风电新增51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2.1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71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其中,水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7亿千瓦。
由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演出的民族歌舞剧《山河同心》作为开幕式剧目首演。剧目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安顺地戏”为重要情感纽带和文化符号,共分为《上梁》《拜月》《敬茶》《出征》四场。
招待会还举行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军队”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播放了反映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成就的宣传片。来宾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表示祝贺,仔细观看主题图片展,积极评价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高度赞赏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重要贡献。
地处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内,马里青年孔特正忙着将长沙的太阳能技术引入家乡,此前他已促成该国芝麻首单对华出口;卢旺达青年加比则专注将中国纺织工艺、机电产品与卢旺达本土需求结合,架设产业桥梁。这个落户新区两年的国际合作平台,已带动超30个项目落地,双边贸易金额达3亿元。
展望未来,联合实验室将继续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文物激光技术和装备,提高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将加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化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培训等活动,分享文物保护技术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全球文物保护技术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