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谈道,也是在这一时期,林献堂、叶荣钟、丘念台等15位台湾各界知名人士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南京拜谒中山陵,后至陕西祭拜黄帝陵。因大雨阻隔,致敬团改在耀县举行遥祭仪式。林献堂在仪式上感慨“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汪小平认为,这一历史场景,展现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的赤子之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回顾这段历史,汪小平提到,当时国民政府通过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改为台湾省政府),全面负责接收和重建工作。岛内亦积极推行去殖民化运动,恢复中华文化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新的台行政机构刚上路,即遇上立法机构改革风暴,尚无亮丽表现。再加上若干“部会”状况不少,屡成媒体议论焦点,如台内务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海委会”等。
1954年冬,湖北武汉,两名年轻人带着地图,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往北出发。从城市到乡村,他们一边看地图,一边向当地人打听。走了几十里路,才抵达目的地。
1974年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20多名师生,一起组成了盘龙城商代遗址发掘队,开始对遗址进行大规模挖掘。付海龙介绍,由于盘龙城一带缺少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大家还凿了一口水井,平时抽取湖水到井旁的沙坑,等水渗入井中,再取水饮用。
来自尼日利亚的青年张帅哲讲述了自己与中国传统布袋木偶艺术相遇的故事。一次文化体验课上邂逅布袋木偶,初次尝试操作木偶东倒西歪,老师却称赞“最有创意的表演”,并鼓励他“(操作)木偶如茶,需静心泡”。后来他学会了用三根指尖演绎人物悲欢,经常把这小小的木偶带在身边,仿佛提醒自己“文化如巧克力,不尝怎知其甜”。留学生们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中国故事,既是留学生的生活印记,更是世界感知中国的鲜活窗口。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在厦门召开的调研情况反馈会上,考察团结合调研的所见所闻,针对福建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城市更新、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情况,提出了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