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很有趣的是,拉丁美洲许多思想家出身于记者,从新闻理想出发,有人成为伟大文学家,如马尔克斯、略萨;也有人成为思想家,如加莱亚诺。他们有知识分子参与抗议、自办小报和创建媒体阵地的传统。例如,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起初是咖啡馆出身的记者、政治讽刺漫画作者,在左翼知识分子前辈的引领下,逐步开始左翼思想的传播,年纪轻轻成为拉美左翼核心杂志《前进周刊》的执行主编。这本由乌拉圭青年主办的“油印小报”,曾在20世纪60年代吸引众多拉美及西班牙、法国著名左翼文化人士在上面发表文章。
例如,历史上,智利的民生福利很大程度依赖于铜矿产业。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工业,铜矿产业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也是智利在殖民史或全球史中的独特经验,同时从自下而上的工人运动、工会运动中得到了启示。
我认为一代代学者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一些努力看起来非常让人心酸。因为他们曾经决绝地进行过文化抗争。比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班牙有“九八一代”,其实拉美也有他们的“九八一代”。在世纪之交,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国家或民族该如何走向下一个世纪,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现代化、工业化似乎是所谓的美好未来,但有很多人真的去了西欧——像我们译丛的第一本译作《面具与乌托邦》里写的那样——发现其实不能走那条路,那条路既不能解决本国的问题也不能带来美好的未来。所以很多人会重新回归本国传统,有的甚至回到原住民的专业领域,有的则开始信仰宗教。这一点跟俄罗斯19-20世纪之交的“九八一代”(如果也可以这么称呼的话)很像。比如托尔斯泰的所谓“托尔斯泰主义”,在当时很多贵族精英知识分子提出“欧化”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以此作为社会全面革新的路径。这是结合了东正教的斯拉夫主义,但又不是传统的完全封闭的井底之蛙式的斯拉夫主义。
踢球之余,亚马尔也没有放弃学业。2024年,西班牙足协曾发布了亚马尔欧锦赛的日常视频,他在训练、比赛之余,还要上网课、做作业。
英国博主亚当对于中国高铁的安全性则有独特的感受。他说,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高铁非常神奇,它的每一处设计,包括飞快的速度、安全性、舒适性等,都让他们感到好奇。但他感觉对中国人来说这就是一辆普通的列车,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的幸福”。
在商家们看来,一张小票仅供消费者核对餐品数量,实在是太浪费了,顺便打点广告才是正经事。小票就是一个近乎免费的广告宣传路径,无需额外的印刷支出,只需要在本就需要印刷的小票上多印刷那么五六七八九十行,何乐而不为呢?
澎湃新闻:格鲁内尔在《回望批判思想的历史流变》一文中批评过去二十年的哲学-文化反思逐渐抛弃了思考“政治领域”(377页)。他认为今天“批判思想”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批判性地考察——对危机本身和对自身的危机负责——知识/思想的生产模式。如何理解“批判性地考察知识/思想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