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由侨领李清泉倡导创办的《华侨商报》,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救亡、号召募捐、抵制日货,强化华侨的中华民族意识,体现华侨“以笔为枪”的救国精神,被誉为“菲华社会的喉舌”。
蚁光炎是泰国中华总商会第15届主席,抗战期间,在他的领导下泰国侨胞开始抵制日货。他还通过组织义演、舞“救国醒狮”、号召素餐过年等形式,在侨胞中筹募捐款,并带头认购救国公债,为祖国抗战筹措了大量的外汇资金。
去年,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画出国际航空枢纽的蓝图,提出“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
澳中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冯敦平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主办方很荣幸合作呈现来自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希望通过音乐会的形式,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澳中文化架起理解的桥梁。
国际在线报道:9月1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中国事务办公室主任乌兰·努汗在接受国际在线专访时表示,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员壮大,已发展成为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综合协作的全球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同中国之间的双边合作成果突出,既是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合作的典范,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生动实践。
谈及哈中合作,乌兰进一步指出,哈萨克斯坦借助上合组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平台支持不断深化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首先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显著加强,中欧班列经哈萨克斯坦直通欧洲,成为亚欧大陆运输的主力通道,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更是堪称跨境物流与商贸合作的典范。在文旅合作方面,2023年中哈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哈政府着力打造“4小时航空圈”,新增至广州、成都等地的直飞航线,进一步缩短了两国跨境旅行时间。2025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全年策划实施超过50场文旅活动。通过互免签证、支付互联和旅游推广等具体举措,哈中合作已经从战略宏观延伸至微观行动,真正实现了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的双向融合。特别是2025年在阿斯塔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提出要弘扬“中国—中亚精神”,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并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不仅提升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整体战略层次,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峰会期间,中方提出坚持求同存异,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务实高效五个“坚持”的重要主张。峰会发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正义声音、表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公正立场。天津峰会为“上海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据官网介绍,四川绵阳是我国重要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邓稼先、于敏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