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会长吉小冬以“文旅资产的价值重构”为题,解析当前文旅市场的特征、发展趋势及路径。他建议,从内容深度化、运营精细化、模式轻量化出发,重构世界的“香格里拉”具象化的价值链,推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记录到7只黑脸琵鹭到访,它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是真正的‘生态质检员’。”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解员苏鋈淦表示,“候鸟选择这里栖息,正说明东寨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它们迁徙路上的优质驿站。”
创新驱动“常”在“长”新,激发源头活水。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监督执纪,提升精准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作风建设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新动向、解决新问题。深化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新廉洁教育载体和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常”“长”之道在时代发展中永葆生机。
在平均海拔4080米的高原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尼玛拉毛常年奔波于各个牧区。在仅有10平方米的简陋诊室里,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通过培训提升医术,多方筹措改善硬件,用十五载春秋将卫生院发展成集中西藏医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活动上,李家超特首向谢晓东颁发会长选任证书,并向香港区潮人联会永远荣誉会长杨奋彬、郑少纯、赵利生和周楚龙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他们对香港区潮人联会以及推动潮港发展的贡献。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2%……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
“选择京山是因为这里硬件设施完备、办赛经验丰富、网球氛围浓厚。”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网球分会副秘书长王凯军介绍,此次赛事,将加强“京山网球”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联结,传递健康生活方式、凝聚青春力量。同时,也为全国高校网球健儿搭建公平竞技、切磋技艺、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将有效增进校际情谊,探索校园网球发展的路径,推动高校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