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也开启了新的篇章。有的学校把科学课作为“开学第一课”,将机器人、航空航天、军事兵器等领域的科技知识融入课堂;有的学校将教室搬到校外,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实验室,直观感受科技魅力;北京、天津、杭州、西安等地的中小学则正式拉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的序幕,让科学教育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
南宁市邕宁区龙象社区是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该社区创新打造“我家在龙象,互嵌促同心”社区民族工作品牌,构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互嵌的新型社区生态,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大团结”良好氛围。
“初期不太懂做生意的方式,在市场推广方面遇到很多问题,带来的钱几乎亏完了。”苏允恺说,当时差点想放弃创业回台湾,但很快迎来了转机。
吕梁学院党委书记薛晋文作总结发言时表示,将带领主创人员综合分析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这一作品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堂思政大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挥出更大的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美育价值。”
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拓展期。从国内发展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劲转型势头,呈现三大趋势性特征:一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上升趋势。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升至6.91%,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11位。二是供需结构迈向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工业增长,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9.5%,远超6.4%的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贡献率达23.3%。三是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2024年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2035年有望突破7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带动产业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一时期的核心课题在于巩固既有转型成果,着力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没有改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理念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科学把握这一历史方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音乐剧《神曲》由安德烈亚·奥尔蒂斯执导、马尔科·弗利西纳编曲,以摇滚、歌剧与古典乐的跨界融合打造听觉亮点,配合机械装置和3D动态投影舞台,再现“地狱”“炼狱”与“天堂”场景,为观众营造视觉冲击。
当晚,盛大的烟花秀在资江上空绽放,与水中的河灯倒影交相辉映,形成“天上地下同璀璨”的奇观。这场跨越千年的民俗盛宴,以“传统为魂、创新为翼”,不仅让中国民众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更向国际游客展现出“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民俗新图景。(完)
南宁市良庆区坛板坡是多民族聚居村落。近年来,坛板坡通过共建共享“五个家园”,实现产业兴旺与文化繁荣同频共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步提升,成为“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民族地区发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