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举措:一是强化质量支撑。开展产业质量问诊,制定产业质量瓶颈图谱,形成“质量问题”“重点攻关项目”等清单,梳理质量问题151项。建立质量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向企业派驻质量服务专员,按月跟踪质量提升进展,按季评估质量技术帮扶成效,按年统计质量技术帮扶指标,形成“诊断—实施—反馈”全流程闭环。开展检验检测实验室互访行动,通过龙头企业共享实验室、技术机构提供专业检测服务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检测关键材料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二是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储能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标准对标达标活动,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个别行业企业参与制修订UL 9540、UL 9540A、UL 2743等多份国际标准,加入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协会组织20余个,参与制修订GB 43854、GB 36672、GB 40559等5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三是品牌示范带动。举办新能源领域首席质量官培训班,推动企业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产业质量管理训练营,开设质量管理、流程理念和设计优化方法等管理实战课程,累计培训300多人次,发布《生产设备管理规范》《变更管理实施规范》等团体标准规范,解决中小企业工艺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四是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发明专利由22个月缩短至3—6个月、实用新型专利由12个月缩短至1—2个月,知识产权申请与布局时间成本大幅缩减。指导龙头企业逐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为链主企业提供行政、司法、仲裁、调解、检验鉴定、公证、维权援助等服务,做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
电动车企业华东制造基地负责人 仲荣:今年销售火爆主要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消费的潜能,我们紧紧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在智能化上下功夫。比如,通过手机蓝牙可以实现无钥匙启动;导航地图直接投屏到仪表盘上,这些智能化的功能都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2023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实施的《关于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港口码头改扩建更快进行。截至2024年末,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比上年末增加93个,其中专业化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增加35个、通用散货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增加34个、通用件杂货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增加16个,煤炭、原油、集装箱等主要货类运输系统港口布局不断完善。
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县域家电市场加速提档升级,“大尺寸、大容量”家电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类。据统计,98英寸以上大屏电视销售同比增长43%,搭载净味除菌功能的550L以上大容量冰箱销售同比增长89%。“智能化”家电也成为市场新宠。上半年,5000元以上空调中,AI产品销量占比超60%,智能烟灶套装、扫地机器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6.7%、92.5%。
梅山港区采用“四个一”创新模式,即一脑统领(“双芯”调度)、一网覆盖(物联网感知网络)、一链作业(远控吊机+集卡混行)、一区示范(自动驾驶试验区),系统性打造出传统码头数智化改造的“中国方案”。
中国港口资源整合优化持续深入,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目前,10个沿海省份、7个长江沿线省份,都组建了省级层面的港口集团,初步实现了港口运营一体化。中国还形成了跨越省级行政区域并上升至国家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世界级港口群,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在多式联运方面,2024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约15%;铁水联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单制”“一箱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帮扶背景:雪地靴产业是台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台州拥有生产企业120余家,年产量5000万双,总产值超1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随着产业扩张发展,一些问题日益凸显,部分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产品标准执行混乱,同质化竞争明显;地方专业检测能力匮乏,企业送检成本高、周期长,制约产品品质提升与市场信誉。面对消费升级趋势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整体升级迫在眉睫。